原標題:電報的思念


【資料圖】

張世斌

先是電話的普及,然后又出現(xiàn)了手機,于是,舊時的電報、加急電報,在民間消失了。

雖然“電報”完成使命已有三十余年了,但它卻一直在我心里:那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也曾是我和奶奶的親情聯(lián)系。

古人的“飛鴿傳書”沿襲了很多朝代,向家里捎信問安,寄托思念,像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千年傳頌。多少年來,詩詞,兩地情書,戰(zhàn)火家書,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思念和期盼。盼信,我從小飽受感染。父親抗日戰(zhàn)爭參軍留下了讓家人掛念的“根兒”,后來叔叔也常出差,思親盼信成了奶奶爺爺生活的一部分。

后來,我參了軍。剛入伍半年時,出差到洛陽,就抽空去照相館,拍攝了開心笑著的照片寄給奶奶,奶奶看到我歡笑的樣子,能頂幾封信。

當兵第三年我回家探親,那天奶奶在村頭迎我。那次探家回部隊的路上,腦海里不時浮現(xiàn)奶奶在村頭的身影,怎樣才能慰藉奶奶的期盼呢?想著想著,想到了電報。電報一個字三分錢,加急電報七分錢,價格不菲,而當時軍人寄平信免費。但回到部隊,我還是馬上到郵電局給奶奶拍了封電報:“平安到達”。這樣奶奶第二天就能接到,就算送得慢,第三天也能收到,比寄信快一個多星期。

果然,這讓奶奶很開心。堂叔寫信告訴我,說奶奶接到電報高興地流淚了,拿著電報到鄰居大奶奶家三爺爺家夸我,“還是大孫子知道我的心思。”我看了信,也流下了淚水。我能想象到奶奶開心的樣子。從那時起,探家后給奶奶拍平安電報就成了我的習慣。

有一次探家返部隊,路過江蘇徐州換乘,正好順便看望一位復員的戰(zhàn)友。見面后,我第一句話是先問他附近有沒有郵電所,我要先給奶奶拍封平安電報。他先是一愣,然后大笑著跟我開玩笑,說,你還沒回到部隊呢。我向他解釋,這已經(jīng)是我的習慣,也是奶奶所盼,電報早一小時送達,奶奶就早放心一小時。

從我1968年初參軍,到我奶奶1986年仙逝,19年時間里,我給奶奶拍了不下20封報平安的電報。這20封電報牽著祖孫倆人的心,回憶起來,歷歷在目。有時想,若奶奶健在,我還會一如既往拍電報嗎?我會的!因為奶奶喜歡!

可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科技進步使通信便捷之極??捎H情卻不像以前那么濃厚了。眼下年輕人忙,老人在家閑悶,打個電話問話語也不多……老和少已不在兩條平行線上了。

想起電報,想起那個年代的人和事,覺得自己思想老化跟不上時代了,但還是很懷念當年“人愛人,人想人”的那種氣氛,那種對親情的牽掛,因此,報平安的電報一直記在心底。

標簽: 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