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漳縣李廟鎮(zhèn),因一處水庫水位下降,水下的古村落遺址重見天日。長達(dá)幾十米的青石圍墻挺立如昔,古老的房屋廢墟輪廓清晰(圖一)。難得一見的古跡吸引了不少群眾前來參觀。

據(jù)悉,明朝初年,盧姓家族的祖輩從山西遷到南漳,看上了石門水庫中上游地區(qū)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肥沃的土地,于是定居于此。到明末清初,盧家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當(dāng)?shù)氐拇蠹易?,?jīng)過一代代的辛勤勞作和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村子。

1966年,為了支持石門水庫建設(shè),盧氏家族和其他村民搬到水庫周邊生活。隨著石門水庫的建成,經(jīng)歷數(shù)百年風(fēng)雨的古村落中的房屋、石板路等被淹沒于水中,直到今年遭遇高溫干旱天氣,水庫水位下降,得以重見天日。

“以前這里的房屋很多,我還記得這條路是去趕集的主路??粗@些建筑竟然還能完整地浮出水面,很驚喜。”看著古街道的影子,還有古驛道、古井、古窯等生產(chǎn)生活的遺跡,村民盧玉清回憶道。據(jù)介紹,整個遺址長1000多米,寬300多米,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村落以前的石碑(圖二)、二郎廟等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對研究當(dāng)?shù)亟?jīng)濟(jì)、文化和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 彭月嬌)

標(biāo)簽: 南漳縣李廟鎮(zhèn) 水下古村落遺址 石門水庫 水庫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