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33家餐飲協(xié)會聯(lián)名向某外賣平臺發(fā)出一封措辭強硬的交涉函,要求取消“獨家合作限制”等壟斷條款,降低外賣服務傭金等。面對質疑,相關外賣平臺負責人回應稱,“外賣平均每單利潤也不到兩毛錢”。

“共克時艱”的宏大語境下,利益博弈注定會以更直接、更強烈的方式呈現(xiàn)。

疫情期間,不少餐館對外賣平臺的態(tài)度,大致可用“愛恨交織”來形容。平臺帶來了訂單,同時分走了大量利潤。商家所謂“賺不到什么錢”一說,想必并非空穴來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和最近一段時間,“堂食”基本絕跡,“外賣”幾乎成為餐廳出貨的唯一通道。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商家的話語權、議價權進一步垮塌,乃至完全仰“配送平臺”之鼻息。產業(yè)鏈重構,所衍生的利益?zhèn)?、心理傷害,勢所難免。

根據(jù)相關外賣平臺自己的數(shù)據(jù),“2019年八成以上商戶傭金在10%-20%”。如果說,這一抽成比例在去年還能為整個市場“勉強承受”,那么在今年這種特殊情況下,平臺維持過去的傭金水平甚至是“逆勢提價”,無疑已經(jīng)不合時宜。而棘手的是,在前幾年資本補貼的大潮之下,絕大多數(shù)餐館的自有配送系統(tǒng)早就解散,這使得其客觀上缺少挑戰(zhàn)平臺、脫離平臺的底氣與能力。一封措辭強硬的交涉函,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別無選擇。

當然了,商家、平臺、騎手,實乃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艱難的境況下,渲染對抗絲毫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按照官方說法,相關外賣平臺已連虧N年,去年剛剛實現(xiàn)“不虧”。其言外之意,無非想說,外賣平臺也沒賺到錢。那么,到底問題出在哪?錢被誰掙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我們必須直面某些更深層追問了:是不是這一商業(yè)模式本身就存在缺陷?是不是各方過于樂觀于在線送餐的普惠性、共贏性,而輕視了其多方博弈“重分蛋糕”的殘酷一面?

要平復眼下階段性的摩擦,自然可以通過降費讓利。可是,長遠的未來呢?網(wǎng)絡外賣要如何自證是“真命題”,要如何“做大蛋糕”繼而實現(xiàn)“互利共生”,這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方案。

標簽: 外賣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