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先生

“趕緊開學(xué),錢包受不住了”,近日,話題“家長吐槽暑假40天孩子開銷五六萬”沖上熱搜。下拉評論,龔先生發(fā)現(xiàn),五六萬元并不算離譜,花個十萬二十萬元的也大有人在。


(資料圖片)

視頻來源 微博@燃新聞

“兩腳吞金獸”的假期消費,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面對這個賬單,有的家長甘之若飴,認(rèn)為錢花得值,孩子增長了見識、鍛煉了能力;有人叫苦不迭,“跟上別人家的節(jié)奏”實在辛苦,“錢包要受不住了”。

研學(xué)游、出國游、上興趣班、打比賽、看演出……掏空家長錢包的項目名目繁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孩子在假期里放松身心、多見世面、補齊短板,老父親老母親可謂用心苦心。但“一切為了孩子”這句面上話的底下,還有些什么潛臺詞嗎?我們在做這些的時候,除了考慮孩子之外,就沒有為自己的情緒和欲望買單的成分嗎?

在小紅書上,很多家長大方地承認(rèn),“其實我自己也想出去玩,只是帶孩子一起去”“孩子有沒有收獲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不能讓孩子覺得別人去過自己沒去而感到自卑”“不僅孩子會攀比,大人之間不也會‘凡爾賽’嗎”……

這屆網(wǎng)友果然是誠實的。

天價的假期消費全算在孩子頭上,顯然不妥。比如,最近大熱的研學(xué)旅行,單人動輒幾千元的花費,商家通常還不收8歲以下孩子“單飛”,于是家長要再花一份錢陪玩;興趣班也多半不是孩子的興趣,而是大人投射的自己的愿望。

而諳熟家長心態(tài)的商家也將話術(shù)設(shè)計得讓家長“上頭”:“別人的孩子見識過的山川,我不允許我們的孩子沒有”“聰明的家長在假期偷偷讓孩子與眾不同”,再土再俗點的“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

《身不由己》 新華社發(fā) 朱慧卿 作

世上本無焦慮,和人一比,就有了。

于是,帶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樸素情緒,家長們開始比拼著刷錢。朋友圈刷起“迪士尼打卡”“見證火箭發(fā)射”“淺淺地環(huán)游世界”……潛臺詞是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不僅有,還更好。商家制造出來的焦慮被渲染、加工后,不斷發(fā)酵、蔓延,好像不花上個幾萬元,開學(xué)后孩子就抬不起頭了。

其實,有幾個家長問過孩子:真金白銀買來的“詩和遠(yuǎn)方”,真的讓他們更快樂嗎?費神費力的興趣班又真的是他們自己的興趣嗎?

比起在人流擁擠的景點,觸摸土地、田間耕耘帶給孩子的收獲也許并不少;在鋼琴、英語、各種球類之間的嘈嘈切切,也許不如挖沙子、打水仗更讓孩子開心。

掏空錢包,買來了別人的艷羨,一廂情愿地上演了一出“我們?yōu)楹⒆痈冻鲆磺小钡目嗲閼虼a,然后呢?

在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館,小朋友和家長在參觀名為“大氣的呵護(hù)”裝置。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和帶孩子逛逛科學(xué)館、圖書館,或在家學(xué)學(xué)做飯,或讓孩子在公園盡情地玩玩沙子這些不要錢的事比起來,高價游學(xué)究竟能帶給孩子多少額外的成長呢?

假期怎么過、花多少錢,每家有每家的選擇,并不需要對標(biāo)別人,也沒有KPI需要完成。比起那些所謂的見識,龔先生認(rèn)為,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真正地讓孩子變得更強大、更堅定了,他們是不是可以遵從內(nèi)心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被別人、被輿論、被各種制造出的焦慮所裹挾,我們還是應(yīng)該讓他們勇敢地做自己、踏實地成長。

真正為孩子蓄力儲能的假期在遠(yuǎn)方,也在日日的相處陪伴。它可以非常燒錢,五萬十萬也不過是去一兩個地方玩玩,它也可以不花那么錢,在日常一花一葉中去觀察去體悟,也有無限的收獲。

錢,該花花,該省省,別總讓情緒裹挾著自己去花冤枉錢,這也是我們和孩子在假期有必要去共同體驗的一堂課——它關(guān)于價值、關(guān)乎幸福。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