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劉穎余


(資料圖)

這是北京深秋的清晨,天氣有些陰冷,但隨著天安門廣場前的一聲鳴槍,一種令人愉悅的喧囂在人群中升騰起來。

“北馬重啟”,媒體都如此形容這場城市馬拉松的狂歡。

然而,這簡單的四個字似乎還不足以表達近兩萬名跑者的心情。站在起跑線上齊聲高唱國歌時,許多跑者眼中閃動著淚光——暌違三年,他們終于又可以在一起奔跑了。

如果說跑步是生活,那么比賽則是儀式,跑者需要生活,也需要儀式感。

而今年北馬這場盛大的儀式,主角似乎應(yīng)該是86歲的張順老人。當(dāng)他在現(xiàn)場觀眾的加油聲中,在陣容龐大的“收尾兔”們的“護送”下,緩慢地跑過終點時,北馬也宣布正式關(guān)門。

這樣的“閉幕”儀式來得如此溫情脈脈,如此令人驚喜,以致讓我們不得不對41歲的北馬刮目相看。

86歲的老人成功完賽,在各種傳播平臺上引起爆炸性傳播,不僅僅在于張順令人驚嘆的年齡,難以置信的成績(6小時12分15秒),其實還有北馬對于最后一名的人性化態(tài)度。

世界上許多偉大的馬拉松賽事,都會體現(xiàn)出這種對于普通跑者的尊重。

2014年紐約馬拉松,曾在戰(zhàn)爭中失去雙腿的老兵塞德里克·金佩戴著一副假肢,陪伴著一位癌癥患者,耗時近10個小時抵達終點,此時距離賽事官方指導(dǎo)關(guān)門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多小時,但終點處仍守候著很多組委會的工作人員,兩位跑者雖然失去了官方成績,但仍然獲得了完賽紀念獎牌。

不唯成績,不唯名氣,讓所有熱愛這項運動的人們都能感受到,“我跑過,我努力過,我感受過”。這才是馬拉松賽事舉辦者的初心,由此也最能體現(xiàn)一個城市的溫度和品質(zhì)。

城市和馬拉松,因跑步而結(jié)緣,但跑步只是一個載體,真正的靈魂在于城市,在于城市對于跑者的尊重。一個好的、人性化的馬拉松賽事,就像一個多元化的文化產(chǎn)品,能融合文化、體育、健身、旅游等各種元素,讓跑者身心得到充分的愉悅和享受。

“用腳步奔跑,用五官去體驗和感受”,當(dāng)一個城市能讓跑者以這樣的姿態(tài)去奔跑,他或許真的能因為跑一場步而愛上一座城。

城市和馬拉松,就是這樣相互成全的。人和跑步,同樣如此。

“人其實天性是厭惡運動厭惡吃苦的,直到你形成運動習(xí)慣,能夠克服惰性,勝過即刻滿足的多巴胺,通過忍耐付出,獲得內(nèi)啡肽這個更高愉快感的體驗?!币晃慌苷呷绱私忉屪约簩τ谂懿降目駸帷?/p>

從多巴胺到內(nèi)啡肽,既是修身,也是修心。跑步是對身體能力的提升,也是心靈和身體的互動。

跑步體現(xiàn)了人的意志,也考驗著人的虛榮心。跑步需要永不放棄,不斷突破,也需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前者是體育精神,后者同樣也是。

所以,當(dāng)我們跑步時,也需要平衡好跑者與家庭、工作和生活的關(guān)系,跑步的初心是獲得身和心的和諧(其實,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是)。如果對跑步“狂熱”到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那不是真正的熱愛,而是“跑步乞丐”。“健康回家”,永遠是跑步和馬拉松最高的宗旨。

跑步不是疲憊的人們“對命運最頑強的反擊”,也不必上升到“精神圖騰”的高度,它是一種健身方式,一種生活態(tài)度。當(dāng)我們以科學(xué)、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跑步時,跑步就一定是幸福的。

古希臘格言說得好:“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相信自己,只要奔跑,總會有美好的事情發(fā)生。

標簽: 一個城市 已經(jīng)過去了 溫情脈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