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一線蹲點


(相關資料圖)

在海南師大瓊中灣嶺實驗學校,學生們在練習合唱。

■ 海南日報記者 李科洲 曾毓慧 劉寧玥 謝凱

從破敗凋敝到鮮花盛開,從瀕臨關閉到生源回流,從紀律散漫到書聲瑯瑯——一所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變化,講述了一個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逆襲”故事。

這個變化,林翠不知道。她從鄰縣回流到這里就讀時,學校呈現(xiàn)給她的,就已是這副“美麗”模樣。

海南日報記者在采訪灣嶺學校學生。

這個變化,林翠也不必知道。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這個名為“灣嶺學校”的地方,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她只覺得很踏實,也很快樂,“這里伙食好、環(huán)境好、教學好,我喜歡這所學校”。

學生在搭積木。

一位母親的“心酸感慨”

“你大老遠跑來教書的這個地方,能叫學校嗎?”

“交卷啦!”5月18日下午,考完中考模擬考最后一門科目,海南師大瓊中灣嶺實驗學校九年級(2)班學生林翠走出教室,跟上同班的堂姐林姿杏,兩人相視一笑,成竹在胸。

行走在校園內,寬闊的水泥路干凈整潔,道路兩側綠草如茵,夕陽灑向田徑場、游泳池、文化長廊,將一個個活躍的身影拉長,融入無邊晚霞中。

辦公樓前,一排排棕櫚樹和枇杷樹在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講述著這方校園的美麗蝶變。

創(chuàng)建于1958年的灣嶺學校,早些年辦學頗有口碑,培育了不少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可到了2016年,這所占地面積超百畝的學校里,卻只有81名初中生。

“你大老遠跑來教書的這個地方,能叫學校嗎?”2013年夏天,“80后”女教師黃瑤的母親從貴州輾轉來看望她,發(fā)出“心酸感慨”。所見所聞令黃瑤母親愁容滿面:校門旁,野蠻生長的雜草和灌木叢長得比人高,附近的老農催趕著幾頭黃牛在吃草;教室里,墻體上一道道裂縫讓人觸目驚心;辦公室的天花板上,水泥塊狀物時不時會突然掉下來;一有學生在課間鬧騰追逐,整個樓層都在顫抖……對于這些“舊事”,黃瑤記憶猶新。

到了2015年,瓊中開始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將灣嶺中心小學合并至灣嶺學校校址。累計投入4000多萬元的教學樓、圖書室、多媒體教室及田徑運動場等場館設施相繼投用,原本“老破舊”的校園慢慢有了“精氣神”。

林翠的父親林樹祿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多年前,他也曾就讀于灣嶺學校,對這里的印象是“教學質量差,學生常打架”。前幾年,他聽村里人說“灣嶺學校來了個很有本事的校長”,村里不少熟人把子女轉回灣嶺學校念書。起初,他并不相信,直至2019年,得知自家大哥同時把3個子女從鄰縣轉回灣嶺學校讀書時,他心動了,專程跑去學校了解情況。

“教室很新,教學設備很全,操場很大!”林樹祿在校園里轉悠了約20分鐘,當即決定把兩個女兒從鄰縣轉回灣嶺學校。

在灣嶺鎮(zhèn)乃至瓊中,像林樹祿這樣的家長并不少。經統(tǒng)計,自2017至2022年,瓊中鄉(xiāng)鎮(zhèn)學?;亓鲗W生達到2300余人,其中,灣嶺學校初中部學生從81人增至近400人,小學部從500余人增至750余人。

高級教師吳雄彥為學生講解難點。

競聘校長的“教育良方”

從多年全縣倒數(shù)第一,到通過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驗收

在女兒林翠轉學后的4年間,看著她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林樹祿不禁開始“檢討”當初對這所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偏見”。

7年前,同樣心存“偏見”的,還有一個人。2016年,通過海南“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在甘肅省岷縣從事了18年鄉(xiāng)村教育工作的包瑞,競聘成為灣嶺學校新任校長。

“中考綜合測評,接連幾年全縣倒數(shù)第一!”包瑞回憶,當時的81名初中生近半數(shù)文身、染發(fā)、穿奇裝異服,他還沒“訓話”兩句,就遭到學生“噓”聲一片,甚至有人掄起啤酒瓶敲著門窗向他挑釁。

“是個校長就要有擔當,是好漢就要迎接挑戰(zhàn)!”履新時,當著全校教職工的面,包瑞立下了這番“誓言”。他鉚足勁,一手狠抓教師作風,一手抓學生學風。然而,還沒來得及燒旺上任的“三把火”,教師的表現(xiàn),先讓包瑞“上了火”。

包瑞介紹,2016年,灣嶺學校每個初中年級都開設兩個班,但因學生不斷流失,每班僅剩十幾名學生。于是,他提出整合資源“合二為一”的措施,卻遭到幾名班主任的共同反對。“管一個班十幾個人都難,兩班合并還得了?這班主任我可不敢當!”一名任教20多年的老教師心急火燎地對他說。

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包瑞自告奮勇兼任了初三年級班主任,還騰出時間教授語文。“包校長愛講文史故事,表情和聲音很生動,經常把大家逗得哈哈笑,學生聽課都很專注。”林翠的班主任吉明鴻說。

“攻堅”第一年,包瑞帶著全校師生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17年中考,該校考生平均分增長70分,綜合指標增長50分,兩項指標增長率均為全縣第一。

2022年3月,灣嶺學校通過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驗收達標;同年5月,瓊中與海南師范大學簽約合作辦學,校門口新添了一塊閃亮的牌子——海南師大瓊中灣嶺實驗學校。

重新點燃的“精神之火”

“掐點下課回家”的教師少了,潛心鉆研教務的多了

5月18日下午6時許,中考模擬考結束后,政治科目教師吉明鴻收好試卷后并未著急回家,而是回到辦公室,開始批改考卷。

“有望沖刺省直屬重點中學!”吉明鴻介紹,在這屆初三回流學生里,林姿杏、林翠姐妹二人成績進步很快。對于“好苗子”,吉明鴻總是樂意多看幾遍考卷,再找找學生的“短板”,以便于下一步有針對性地輔導。

吉明鴻依稀記得,截至2016年,與他同一批到崗的10名教師里,已有8人離職。

“包校長來之前,只要不和學生‘較真’,在這里當老師很輕松。”黃瑤回憶,那幾年,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掐著點下課回家刷劇、帶娃;校門口一家麻將館甚至為教師預留了一張“專用麻將桌”。盡管多年過去,回想當初大多數(shù)教師的“擺爛”狀態(tài),黃瑤依然難掩心酸。

在黃瑤看來,正是包校長身上的擔當與真誠,點燃了大家心中的那團“精神之火”。

漸漸地,越來越多教師開始比拼如何備好課、上好課,琢磨如何與學生“打成一片”,部分老師還將原先在其他學校就讀的子女“遷”回灣嶺學校,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灣嶺學校于2019年出臺《教職工綜合考核及績效工資發(fā)放制度》,圍繞德、能、勤、績等多個方面,對教職工的績效進行專項考核,鼓勵“多勞多得、優(yōu)績優(yōu)酬”,使教師之間每學期的績效收入差距拉開至數(shù)千元。

數(shù)名受訪教師坦言,制度實施伊始,不少人“不適應”,有背后發(fā)牢騷的,也有找主管部門“告狀”的,但隨著制度實施步入正軌,“不滿”的聲音少了,潛心鉆研教務的教師多了。

自2019年以來,瓊中開始實施“縣管鄉(xiāng)用”基層教育專業(yè)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試點工作,共遴選129名“農村特級教師”“省級農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由此破解農村教師“引不來、留不住、用不好”的難題。

一把青菜、一串黃皮、一袋蓮霧……每到周日學生返校時,黃瑤等教師會時不時收到家長讓子女捎來的“小驚喜”。盡管一再婉拒,可學生卻“不聽勸”。

“如果是幾年前,哪能想到會有這‘待遇’!”黃瑤笑言。

健康向上的“特色學堂”

讓更多孩子在校園中找到自信,享受校園樂趣

邁步轉身,平穩(wěn)有力;一招一式,行云流水……5月19日清晨,在灣嶺學校運動場上,全體學生列出一個個整齊劃一的方陣,開啟了每天課前的“相子道”武術校本課程。

“相子道”,是海南省武術協(xié)會研發(fā)的一項校園武術運動項目,主要由相子劍、相子棍、護具、服裝、電子觸感裝置等組成。自2018年1月,“相子道”成為灣嶺學校校本課程以來,頗受學生歡迎。

事實上,引進這門看似“新奇”的校本課程,背后亦有深度考量。

近年來,學生源源不斷回流,給灣嶺學校注入了活力,也帶來一系列難題:在新生入學摸底考試中,約有半數(shù)小學生語數(shù)英三門科目總分不到100分;在中學,六七門科目總分低于200分的學生也不在少數(shù)。

“單就中考成績而言,灣嶺學校從2016年的全縣倒數(shù)第一,到最近幾年拼進全縣中上游,實屬不易。”在瓊中教育局有關負責人看來,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開設武術、園藝、美工、籃球等“特色學堂”,讓更多孩子在校園中找到自信,享受健康向上的校園樂趣,已成為該校落實落細教育均衡“利好”的重要舉措之一。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海南全力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相繼實施“好校長、好教師”和“一市(縣)兩校一園”優(yōu)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促進鄉(xiāng)村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其中,瓊中用好政策、落實各項行動方案,通過引進高質量人才、開展合作辦學的方式,辦好灣嶺學校等一批鄉(xiāng)村學校,促進學生回流,有效解決了“鄉(xiāng)村弱”和“城鎮(zhèn)擠”的問題。

5月28日返校日,林樹祿把林翠姐妹送進學校,望著她們的背影琢磨了起來:“孩子以后去城里讀高中、讀大學,花錢地方不少哩,今年得多割膠、管好檳榔園,多掙錢!”

*圖片均由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營根5月28日電)

記者手記

“回流”更須“留住”

■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謝凱

作為一所鄉(xiāng)鎮(zhèn)學校,在全省推進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趨勢下,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學校從生源“外流”到“回流”,且實現(xiàn)“留得住”,在“逆襲”中持續(xù)擴大辦學規(guī)模。其模式備受各方關注與肯定,在令人驚喜之余,也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與啟發(fā)。

客觀而言,瓊中財政收入并不“寬裕”,但走進瓊中灣嶺學校、陽江學校、嶺頭學校等鄉(xiāng)村學校,多功能教學樓、多媒體教學設備、塑膠跑道運動場及閱覽室等硬件配套一應俱全,與城里學校并無二樣。此外,在提升學生學業(yè)成績之時,不少鄉(xiāng)村學校開設武術、足球、民歌、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第二課堂”,闖出了一條“特色興學”新路子。這一變化是瓊中近年來“真金白銀”投入辦好鄉(xiāng)村教育的縮影,為的是讓孩子們享受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帶來的紅利。

此前,生源不斷外流,歸根結底是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引導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農村流動,打造一支鄉(xiāng)村優(yōu)質教師隊伍顯得十分重要。

癥結已揪出,對策也已擺明,但為何在執(zhí)行層面依舊“有點難”?海南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幾年,瓊中分赴位于省外的幾所國家重點師范大學招聘鄉(xiāng)鎮(zhèn)教師,在保證各項薪酬的同時,一度開出了“一次性給予20萬元安家費”的承諾,但對于地處偏遠的瓊中來說,收效甚微。

如何破局?需要另辟蹊徑。

自2019年以來,我省瓊中等5市縣率先實施“縣管鄉(xiāng)用”基層教育專業(yè)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瓊中依托政策機遇招聘了一批農村特崗教師,其中,灣嶺學校共計引進5人,嶺頭學校為11人,且大多為本地人。但“崗位有限”,仍是一個難題。

合作辦學,是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另一有效路徑。瓊中推進與省內外名校合作辦學,華中師范大學瓊中附屬中學思源實驗學校、海南師范大學瓊中民族思源實驗學校、海南師范大學瓊中灣嶺實驗學校、??谑袨I海第九小學瓊中附屬實驗小學相繼掛牌投用。引進的教師在主攻課業(yè)的同時,還發(fā)揮“傳幫帶”作用,提升本校師資隊伍水平。

就在今年5月25日,海南省教育廳發(fā)布公告稱,計劃公開招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設崗位教師700名,其中瓊中為20名,有望持續(xù)為鄉(xiāng)鎮(zhèn)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

留住學生,就是留住親情、留住農村教育發(fā)展的希望。如何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我們期待更多的好政策好做法不斷涌現(xià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