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作為當今社交潮流App,其背后是與Soul張璐及其團隊脫不開干系的。此前,有數(shù)據統(tǒng)計,Soul登頂App Store社交類免費App排行榜、更是斬獲全部免費APP排行榜第5的優(yōu)異成績。我們今天就通早先Soul張璐的采訪,來看一看Soul張璐及其團隊是如何助力Soul打造社交潮流的。

見實:我們看到數(shù)據說,Soul的日活快千萬了?

張璐:我們的增長確實很快,但是具體數(shù)字暫時不方便說。

見實:你們也下載第一了。興趣社交過去幾年,是重新進入黃金賽道了嗎?你還有你們團隊當時對于興趣社交是如何判定的?

張璐:之前的社交產品都用了單一的社交畫像,比如說自拍、年齡、職業(yè)等A面信息。但Soul的綜合社交畫像是多維度的,其底層邏輯是基于用戶社交畫像,去推薦他們喜歡的內容和聊得來的人,從而讓他們得到情感共鳴。

Soul其實是微信的一個補充。微信作為即時通信工具,其核心是維系已有的熟人關系。但用戶還希望去拓展新的社交關系,在新圈子里與人交流,從交流中獲得更多信息,同時也可以進行自我表達,從反饋中獲得更多的認同感,治愈孤獨感。這是社交的一個底層需求,也是目前線上沒有充分被滿足的需求。

見實:我看一份用戶調研報告,共有23%用戶認為微信沒有滿足其社交需求。23%意味著用戶群體的規(guī)模被明確,那Soul的邊界在哪里?最大空間會到什么樣子?

張璐:這些調研是有局限的,比如你去問安卓手機用戶是否滿足需求?其實可以滿足大部分需求,但當有一定差異化體驗的蘋果手機出現(xiàn)時,一些人會去選擇這樣的產品,這個行為的背后并不是需求沒有被滿足。

社交是一個永恒的需求,任何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代際也是始終存在的,只有年輕人占比高的產品才會持續(xù)增長。年輕人希望被產品帶領著去玩,換句話說,產品是走在需求前面的。產品體驗聚攏用戶,吸引他們加入這個派對和群體中,在更好的游戲規(guī)則中玩。

因為這個產品滿足的是最底層的需求,你想做多大都是可以的。

見實:其他一些社交產品在爆發(fā)前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默默無聞,但在某個時間段就爆發(fā)成為行業(yè)新興勢力。你有沒有想過Soul爆發(fā)的臨界點在哪里?或者某個關鍵數(shù)據達到一定階段就會爆發(fā)?

張璐:我覺得應該和兩個關鍵數(shù)據有關:

第一個是設備滲透率(設備覆蓋率)。即手機裝有Soul的設備在人群中的占比。比如在某一人群有40%的設備保有量可能就會迎來一個爆發(fā)的機會。

第二個是用戶的關系密集度。可能DAU(日活躍用戶)當中的人均深度關系數(shù)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fā)。

見實:Soul的關系會分為souler和soulmate等不同類型,其中用戶可能需要溝通半年時間才可能成為soulmate。在Soul中成為親密好友(soulmate)的門檻,相比其他社交產品有多高?

張璐:相對于陌生人社交產品而言,Soul建立關系的門檻和成本非常低。而相對于熟人社交產品來說,就會比較差一點。所以,我們其實也在想如何進一步去突破關系密度。

見實:在關系方面,你們會把用戶引到哪些方向上?是熟人關系,還是純粹的興趣方向?

張璐:我覺得興趣肯定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因為興趣是以獲得資訊信息為目標,帶有工具型價值。比如,我想咨詢買一個包包,可以在群里去問相關的專家,并與他們保持聯(lián)系。熟人方向則是另一個維度。

見實:記得你是做咨詢出身,應該很少接觸產品開發(fā),怎么會關注到年輕人這么窄小的一個需求?當時是什么故事?

張璐:Soul背后的需求并不是通過咨詢數(shù)據發(fā)現(xiàn)的,而是來自身邊的一個洞察。故事就是我想發(fā)一個東西,發(fā)在微信朋友圈邊可能不太合適,發(fā)微博上沒有人回我,最后發(fā)在了QQ空間,并且僅對自己可見。因此,我感覺有一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自由發(fā)布內容,且有人跟我互動。

這個需求其實非常樸實。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是想發(fā)什么就立刻發(fā),想表達什么就立刻表達,而且很快就有人來互動。所以,我當時就覺得,如果可以隨時隨地、毫無壓力地發(fā)布一條內容,而且有人在五分鐘之內得到一些回復,最后我會跟他們聊聊這件事。我其實是從一個純個體角度出發(fā),希望看到一個能夠滿足這個樸實需求的社交工具。

于是,我在Soul中用兩個維度去滿足這個需求:一種是發(fā)布內容的方式,第二種是直接匹配聊天的方式。這兩種方式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是Soul最底層的邏輯。

Soul建立社交關系的兩條路徑可分為兩種:第一,公開發(fā)布內容——收到互動——建立關系——更多人follow(追隨);第二,一對一分享——通過匹配建立關系——吸引對方關注。這和微信是同一個邏輯,只是微信上的關系是通過線下導入的,Soul是通過大數(shù)據去分發(fā)關系和內容,讓用戶獲得一個快速被交互的體驗。

因此,我希望Soul未來不只是點對點的關系,而是呈現(xiàn)出網狀的關系,基于用戶畫像和AI技術,最后成為一個充滿認同感的社交平臺。

見實:我們當時在騰訊內部討論數(shù)據時,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用戶標簽都是愛美食、音樂、旅游等大同小異的內容。換句話說,大部分用戶很少打出真正個性化的標簽。你們是如何將不同的、個性化的標簽抽離出來的?

張璐:我們從來都不依賴用戶的自我標簽,因為用戶在設置和維護標簽方面,并沒有他們在維護“瞬間”,或平臺上的其他行為頻次高。所以我們掌握的社交標簽并不是靠用戶自己打上去的,而是從用戶行為中挖掘出來的。

見實:通常社交關系會從兩個方向走,一個方向是沉淀下來變成強關系,另一個方向的弱關系就很容易被放棄,用戶轉而去尋找新的興趣點。從產品運營角度來看,如何去吸引用戶來持續(xù)經營自己的關系?同時,如何讓用戶在Soul上的活躍度保持在一定的可控范圍之內,而不是轉移到微信等其他產品上?

張璐:其實,這些弱關系始終都在消亡的過程中。一方面,這樣的過程會降低維系關系的成本;另一方面,建立一個新關系的成本也會很低,所以如果他們無法形成自己的強關系,就會開啟新的關系,這是一種長期狀態(tài)。

因為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獲取的資訊和好友關系已經足夠多了?,F(xiàn)在的年輕人的感知觸角是放開的,他們不只是關注眼前的生活,還想要更多的新資訊,觀察其他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帶著好奇心去社交。Soul提供的正好是這樣的一個社交平臺,讓他們可以不斷獲取新的資訊,尋找到更多的新關系。

見實:你怎么會把它定義為是生活化呢?

張璐:生活化更多是去中心化的朋友圈內容,話題可以包括電影、游戲、音樂、體育、日記、寵物等趣味性內容,但很少有工作、熟人、炒股或者自媒體屬性的內容。

見實:在產品方面,Soul和微信、QQ相比,有哪些完全不同的出發(fā)點?

張璐:弱關系是有利有弊的。弊在于關系不是很穩(wěn)定。利則在于社交壓力小,社交更生活化,也更容易擺脫圈層的限制,在線上找到興趣相投的人,進而產生深度關系。

比如,熟人的深入對話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線下發(fā)生的,線上朋友圈的交流可能就會比較淺。但弱關系因為沒有利益沖突,也不怕別人泄露秘密,從而更容易在線上深度溝通。

見實:比如星球板塊的“群聊派對”、“靈魂匹配”等功能的推出,是否會吸引更多的用戶來使用?

張璐:這些功能都只是輔助型的功能迭代,并不像發(fā)“瞬間”和聊天的量級這么大。它們都是圍繞我剛才說的底層邏輯,方便用戶獲得更高效率的表達,更快的交互,只不過是切入的場景有所不同。社交產品很難出現(xiàn)用戶暴漲的情況,但群聊有可能是提升活躍層級的一個功能。

見實:后續(xù)你們的發(fā)展方向會是什么樣?

張璐:一是剛才提到一些。第二是,大的方向是往開放式的社交平臺角度去發(fā)展。用戶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和想要交往的人,把功能冷啟動扎的更快更準,推薦功能的效率變得更高。

見實:Soul在不投放的情況下每日自然新增多少用戶?

張璐:我們的增長速度確實很快,但具體的數(shù)據不方便寫出去。

見實:新注冊用戶在體驗產品引導時,流失率大概是多少?給用戶打標簽的時候還有沒有更高效的策略?比如推薦算法?

張璐:對,推薦算法會是下一步的核心,我們最終會走向大中臺化,用數(shù)據去驅動,可能會和今日頭條很像,包括用數(shù)據去加速某個功能的冷啟動。

我們認為用戶活躍是留存貢獻的,可以通過增加用戶留存,或者降低用戶流失,去提升整個用戶活躍度。因為,總的人群數(shù)量是有限的,只有無限的提高用戶瀏覽、互動、發(fā)現(xiàn)新關系、建立新關系和維護新關系的效率,才能不斷提高用戶留存。

見實:目前Soul每月的凈收入有多少?

張璐:我們是從去年十月份才開始做付費,在目前的DAU體量下,每個月收入確實很可觀,只是具體數(shù)字暫時不方便對外。

見實:灰度測試,用戶和市場的接受度是什么樣的?

張璐:灰度測試目前還只是在公司內部進行。

見實:Soul現(xiàn)在的核心目標是做用戶增長,你們和投資人制定過長期或短期的目標嗎?

張璐:其實投資人并沒有給我們制定目標,我們有自己的ROI模型,在知道LTV的前提下,可以算出自己可接受范圍的獲客成本,而且可以完全掙回來。這種情況下,只要我們能融到錢,就可以無限放量。

見實:Soul今天的日活和收入,通常會迅速引來巨額資本快速跟進。所以,很快會有大融資消息宣布?

張璐:我們數(shù)據很好,也會一直專注產品,服務好用戶,具體資本方面我們不方便對外公布,感謝大家的關注。

見實:拿到錢后你們會大量去拉新和推廣嗎?

張璐:不會,現(xiàn)在還沒有做,要再看一看。第一要看關系密度,比如推出一些新功能嘗試后有沒有形成網狀關系。第二要看推薦算法的效率夠不夠高。

以上就是采訪的部分內容,從上述的對話中不難看出,Soul張璐及其團隊對于Soul的狀況以及發(fā)展趨勢,都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劃。同時他們也在一直洞察年輕人的社交需求,做好了隨時更新Soul的準備,這樣關注用戶需求的Soul自然不難成為日活近千萬的社交App。讓我們共同期待Soul張璐及其團隊為年輕人打造的社交潮流,相信一定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