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


(相關資料圖)

關于公交專用車道特殊時段能否被“共享”的討論,背后是公眾對提高城市交通通行效率的期待,是對宜居城市生活的向往。以“錙銖必較”的精神推進城市治堵,以“繡花功夫”實現(xiàn)大城善治,讓廣大百姓在細節(jié)中感受城市溫度、提升幸福指數(shù),更多地方應該拿出更多的智慧與作為。

據(jù)2月6日《北京晚報》報道,每逢雙休日,重點商圈、景區(qū)周邊道路,常見社會車道、公交專用道“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即社會車道車滿為患,公交車道近乎“閑置”。有私家車闖入公交專用道,快到監(jiān)控范圍內并線進入社會車道,加劇了擁堵。

這一問題其實是很多城市公共交通的一個痛點。城市公交專用道的設立初衷,是通過為公交車通行提供便利來鼓勵更多人選擇公交出行。只是受特定區(qū)域人口疏解、開通軌道交通、非工作日通勤人員銳減等因素影響,一些公交車客流下降明顯、發(fā)車頻次減少,公交專用道利用率也隨之降低。

近幾年,這一問題多次成為一些地方兩會上代表委員建言熱議的話題,公交專用道閑置時段應允許社會車輛通行,成為不少人的期待。其中,因路因時施策提高公交專用道利用率、嘗試對公交專用道利用率開展定期評估、社會車輛預約行駛激活“閑置”車道等,都是頗具建設性的設想。無疑,讓設想落地需要科學論證,需要有關方面在精準監(jiān)測、統(tǒng)計、分析相關交通流量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技術算法,進一步細化公交專用道的規(guī)劃與使用規(guī)則,探索出兼顧效率與公平且可操作執(zhí)行的辦法。

公交專用道特殊時段的“閑置”,牽涉出的其實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提升綠色出行效率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多地采取了諸如加快道路建設、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控制機動車保有量等一系列措施,旨在通過“量”的增減來緩堵治堵,取得了不錯效果。盡管如此,一些城市仍未能擺脫交通擁堵問題,在一些特殊時段和路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擁堵情況。城市治堵亟待通過更加精細化、精致化的手段來實現(xiàn)質的提升。

十字路口只設直行燈沒有左轉燈,兩個方向的車流難免互不相讓,導致路口擁堵;綠燈時間短,早晚高峰期往往等了兩三次紅燈還沒能通過路口;前方車輛一掉頭,后方和對向車流積壓一大片……很多人都有類似的不良交通體驗,而這些出行“槽點”其實正是精準治堵的發(fā)力點。從小堵點入手,實施微改造,打通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正在成為各地著力治堵的一個趨勢。

一些地方的經驗可供更多地方“抄作業(yè)”。比如,對交通信號燈進行智慧配時,協(xié)調潮汐車道切換策略;對路口進行渠化改造,通過增加臨近路口路段的相應車道來緩堵;設立公交車港灣式停靠點,盡可能減少公交車泊車過程對其他車輛的影響等。這些有益的做法都需要有全面細致、統(tǒng)籌規(guī)劃的治理智慧,也離不開對大量數(shù)據(jù)的科學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智能化技術手段實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彈性管理。

時下,治理大城市交通擁堵,拆遷修路等“大手術”難,小修小補的“微創(chuàng)治療”也并不容易。相比之下,后者的難往往不是資金的掣肘,而是治理智慧與動力的欠缺。說白了,要花不小力氣而業(yè)績可能并不顯著的事,并不是所有地方及部門愿意去做。改變一下掉頭點位置、加裝一個左轉燈、優(yōu)化信號燈放行時間等,如果不是經常經過相關路段的交通參與者,通常很難察覺。如果相關工作考評缺乏對類似微治理的肯定與激勵,一些地方交通治堵的動力就可能不足。

當下,類似考核評價中“重大輕小”現(xiàn)象,在一些社會治理領域也不同程度存在。這有待于政策、法規(guī)和機制的完善,對那些考驗治理智慧的“不起眼”的工作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鼓勵,引導相關部門及人員愿意在細枝末節(jié)上動腦筋,愿意于人所未見之處下功夫,從而為提升精細化社會治理能力創(chuàng)造更好的氛圍和條件。

關于公交專用車道特殊時段能否被“共享”的討論,背后是公眾對提高城市交通通行效率的期待,是對宜居城市生活的向往。以“錙銖必較”的精神推進城市治堵,以“繡花功夫”實現(xiàn)大城善治,讓廣大百姓在細節(jié)中感受城市溫度、提升幸福指數(shù),更多地方應該拿出更多的智慧與作為。

標簽: 城市交通 工人日報 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