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資料圖片)

陣雨紛揚落下,折射出七色彩虹。7月25日下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三沙市北島海龜保護中心時,海南師范大學博士后張婷正守在養(yǎng)殖池旁,提筆記下一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池中,一只孵化不到一周的綠海龜在水里揮舞著雙鰭,賣力地練習回歸海洋的技能。

自2013年從山西考入海南師范大學,到2014年加入海龜救助志愿團隊,再到如今成為海龜野外生態(tài)研究領域的知名青年學者,張婷和海龜結緣已近10年。3000多個日日夜夜,她全身心投入海龜救助保護工作,圍繞海龜種群現(xiàn)狀、種群遺傳學、基礎繁殖生態(tài)學、產卵場分布和環(huán)境質量評估等主題開展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張婷在登記海龜巢號。 三沙市海洋保護區(qū)管理局供圖

從零開始 | 摸索成為“海龜醫(yī)生”

海龜是海洋旗艦物種,在生態(tài)平衡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張婷介紹,約半個世紀前,環(huán)海南島有多處海灘是海龜產卵繁殖的場所。后來,由于受人類活動的干擾,海龜資源持續(xù)衰退,種群數(shù)量明顯減少,主要棲息地特別是產卵場嚴重萎縮,許多歷史上有過海龜產卵記錄的地點已多年沒有海龜洄游產卵。

這一切并非危言聳聽,根據(jù)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公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綠海龜被列為“瀕危”物種,玳瑁和大西洋麗龜被列為“極危”物種。

保護海龜迫在眉睫!2013年,海南師范大學副校長、龜鱉類研究專家史海濤和博士林柳牽頭創(chuàng)建國內高校首個海龜救助站,同時啟動“愛的龜途”海龜保護志愿服務項目。張婷是救助站志愿服務團隊的首批成員之一。

剛開始,張婷對海龜一無所知。當?shù)谝恢皇軅暮}敱贿叿啦块T送來時,她和同伴們頓感手足無措——那只近100斤重、腹部有明顯創(chuàng)口的海龜奄奄一息,處于脫水狀態(tài)。

彼時,海龜救助站設施也比較簡陋,志愿者們只能硬著頭皮接待這位“病人”。大家兵分幾路忙起來:有的給海龜輸液增加其體力;有的就近尋找海水為海龜搭建“病床”;有的趕往農貿市場買來果蔬和肉類為海龜補充營養(yǎng)……

“當時可借鑒的成功救治海龜?shù)陌咐欢?,儀器、藥品也短缺,面對一只只傷情各異的海龜,只能邊查材料、邊開展工作、邊積累經驗。”張婷說,那時志愿者們經常聚在救助站給海龜“會診”。

說到這里,張婷頗為動容:“大家?guī)缀鯇⑺姓n余時間都給了海龜。有一次,一只海龜病重,需要幾分鐘觀察一次呼吸,我們幾人24小時輪流值班……”

慢慢地,這群“門外漢”摸到了門道,除了掌握輸液、驗血、做B超等基礎技能,不少人還掌握了“海龜醫(yī)生”的本領——設法幫吞食塑料的海龜將異物排出體外;給體表受傷的海龜消毒;對確診肺炎的海龜進行隔離治療;將肉和菜榨成汁,用軟管給進食困難的海龜灌喂。

張婷笑稱,病了的海龜和孩子一樣,有脾氣、會撒嬌。他們只得為這些“患者”量身定制食譜:“胖胖”不吃胡蘿卜,“果果”更愛吃蔬菜……

在海南師范大學海龜救助站,張婷(左)和童守禮給綠海龜打點滴。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以島為家 | 為海龜產卵保駕護航

后來,救助站運行日臻成熟,張婷等人收治的海龜累計超過100只。她開始向往到海龜出生的地方,看看它們真正的家園。

2017年考上碩士研究生后,張婷多次與史海濤、林柳等人赴西沙群島,開展海龜繁殖及棲息地等方面的調查研究,為更好地開展海龜救助保護工作提供數(shù)據(jù)和素材支撐。

上島之初,他們只能租住在漁民的木板房里,炒一盤青菜舍不得動筷,常因為停水停電沒法洗澡,還要應對高溫、高濕、高鹽分、高輻射帶來的“極限挑戰(zhàn)”……

即便如此,他們依舊選擇堅守,白天沿著海岸線設立海龜保護牌,晚上打著手電筒去沙灘上巡護,悉心守護上岸產卵的海龜。直到2021年三沙市海洋保護區(qū)管理局進駐北島,工作條件才有所改善。

盡管辛苦,但張婷在島上目睹了許多生動的場景,“為了產卵,海龜忍受砂礫對腹甲的摩擦,一步步爬上沙灘,挖出巢穴,把龜卵產在最適宜孵化的位置……從它們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本能,就是母愛”。

也是在島上,他們與海龜形成了更深刻的情感聯(lián)結。

海上情況復雜,大船時常無法靠岸,師生和管理局的工作人員經常只能“大船轉小船、小船轉舢板、舢板轉人工搬運”,合力將一只只上百斤的海龜送回保護中心診療。久而久之,海龜也對他們產生了信賴,只要看到有人向養(yǎng)殖池走去,就會搖頭擺尾表示歡迎。

采訪中,張婷想起了一件溫暖的小事:一次,一只海龜上岸產卵,卻因一側后鰭受傷而無法挖巢,連續(xù)兩三個晚上都無功而返。看到這種情況,在場學生匍匐靠近,嘗試提供人工輔助。那晚,月光明亮,沙灘上上演了這一幕:一人一龜,一左一右,一個舒適的巢穴很快“竣工”,數(shù)百枚瑩潤飽滿的龜卵順利產下。

深耕領域 | 為海龜保護摸清“家底”

兩年多過去,張婷等人以島為家,每年有約三分之一的時間駐島,與三沙市海洋保護區(qū)管理局工作人員一起,在保護中心建立檢驗室、孵化室,配備顯微鏡、離心機、生化分析儀等設備,聘請國內海龜研究專家指導并參與做好海龜救助保育工作……海龜救助能力明顯提升。

以此為平臺,張婷的科研工作不斷深入、成果頻出——

她主持了海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西沙群島綠海龜產卵場現(xiàn)狀與生境評價研究”,并作為第一參與人完成了“西沙群島綠海龜繁殖種群生態(tài)監(jiān)測”等項目。此外,她還以第一或共一作者身份發(fā)表了7篇高水平論文,填補了中國海龜產卵場棲息地污染現(xiàn)狀調查的學術空白。

令她更有獲得感的是,南海海龜?shù)纳鏍顩r不斷好轉,洄游產卵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從2020年起,他們發(fā)現(xiàn)了被標記過的海龜重回島礁產卵的痕跡。這說明,這個安全舒適的家園,得到了海龜?shù)恼J可。

與此同時,張婷意識到,保護海龜不僅要對傷病海龜進行救助,還應通過增強公眾對海龜?shù)谋Wo意識,為它們營造更好的棲息環(huán)境。

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編寫海龜保護手冊,舉辦“世界海龜日”“海龜嘉年華”等主題活動,參與“海龜課堂進校園”“海龜保護進漁村”等特色活動,并深入三沙、文昌、瓊海、萬寧、儋州等市縣基層開展海龜保護宣講。

在他們的努力下,“愛的龜途”志愿服務工作先后榮獲“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2018年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chuàng)業(yè)賽銀獎”“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項目獎”等10余項國家級和省級榮譽,多次助力海南師范大學乃至海南省在志愿服務領域實現(xiàn)獎項零的突破。

前不久,張婷還獲得了2021—2022學年度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這對她而言,既是鼓勵,也是鞭策。談及未來,她表示,將把研究方向從產卵場和棲息地轉向海龜本身,在種群數(shù)量、健康程度、生存質量等方面開展基礎性研究,為中國海龜保護工作進一步摸清“家底”、充實數(shù)據(j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