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麥當勞宣布,將與著名華裔設計師推出聯(lián)名產品。消息爆出后,在網上引起熱議。有的人在網上為其“打call”,表達自己想要擁有的愿望;有的人看著5888元的高價望而止步,直言“買得起還要搶得到,但是買它有必要嗎?”

其實,作為跨界的常規(guī)操作,各個品牌推出聯(lián)名款、周邊產品,早已不稀奇,其聲勢有時甚至超過了品牌產品本身。如星巴克的杯子、肯德基的玩具、大白兔的潤唇膏等都在售賣時一款難求。

一方面是大品牌在跨界、周邊的路上“玩得不亦樂乎”;另一方面則是越遠離品牌原本生意的跨界產品,越容易激發(fā)消費者的購買熱情。無論如何,跨界營銷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現象,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看待和對待跨界營銷呢?

相比傳統(tǒng)單純依靠砸錢打廣告的模式,跨界營銷顯然成為企業(yè)進行品牌傳播的“新寵”。其實,跨界營銷作為企業(yè)的競爭營銷手段,只要不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本身無可厚非。更何況,對企業(yè)來說,通過強強聯(lián)合提升曝光度、取得雙贏效果,何樂而不為。

但是,跨界營銷產品卻因常與限量、高價、名牌等掛鉤,頻頻引發(fā)消費爭議。分析來看,這些爭議背后,主要是不同消費觀念的交鋒。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消費水平都隨之提高,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費需求和理念。有的人注重產品的使用價值,更看重實用性,因而多持質疑否定態(tài)度;有的人看重的是產品的紀念價值、收藏價值,因而支持購買。二者本無對錯之分,只是效用不同。

要知道,最終做出消費選擇的還是消費者個人。只要大家能根據自己的經濟收入水平,謹記理性判斷和選擇,對待企業(yè)的各種營銷手段,做到不盲目跟風、不沖動消費就可以了。如果認為不值得,可看個熱鬧;認為值得而選擇嘗試,也未嘗不可。

標簽: 麥當勞 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