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蒜、橄欖油和辣椒來制作的意大利細(xì)面條可能是最簡單的一道傳統(tǒng)意大利面了。盡管食材簡易,但絕對是一道意大利‘必嘗菜’。”在北京一家名為Ponte的意大利餐廳里,餐廳的行政主廚馬可·特倫丁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意大利特色菜。

馬可來自于意大利北部,這位年過五旬的意餐廚師已在中國生活工作了15年。他眼中的中國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他眼中的“一帶一路”倡議又是怎樣的?

近日,意大利廚師馬可·特倫丁接受了新華網(wǎng)專訪。王鐘毅 攝

在華15載 見證開放的中國

從1986年起,馬可以廚師的身份在世界各地工作,曾踏足澳大利亞、泰國、美國等國家,但中國是他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

香港是馬可在中國落腳的第一座城市。那時,他在香港一家餐廳做客座廚師,機緣巧合下,他被餐廳派往上海的分店。在上海工作兩年后,他又得到了前往北京的工作機會,便一直工作至今。

“說實話,來到北京一個星期后,我就想回上海了。”回憶起初到北京的日子,馬可笑著說,“因為在北京找不到適合我的食物,北京的飲食和上海很不相同,超市里也幾乎沒有西方食品。”

“現(xiàn)在好多了,在北京幾乎可以買到任何東西。”馬可說。他還注意到,與他15年前初來中國時相比,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嘗試著吃意大利餐。

馬可現(xiàn)場制作意大利面。陳穎 攝

美食為媒 文化之橋溝通民心

去年,馬可所在的意大利餐廳決定在北京再開一家分店,老板便將給餐廳取名的任務(wù)交給了馬可。他思來想去,覺得“Ponte”這個名字十分合適。

“Ponte”在意大利語中是“橋”的意思,因為新餐廳的附近有兩座橋,馬可的取名靈感便由此而來。而且,“Ponte”這個詞比較簡短,好發(fā)音,易記憶,馬可相信這個名字很容易給中國客人留下印象。

馬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板,老板隨后回復(fù)他說:“Ponte,通往意大利的橋梁。”這個名字賦予了新餐廳更深刻的含義——以美食為媒,促進中意兩國的文化交流。

馬可相信,在任何國家的飲食文化中,只要廚師做得好,就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因此,他堅持做原汁原味的意餐并與客人們分享。新餐廳的顧客中約有九成是中國人,他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客人喜歡奶酪、意大利香腸、意式面包等。

馬可現(xiàn)場制作的意大利餐——藏紅花燴飯。王鐘毅 攝

“一帶一路”:連通中意兩國的橋梁

今年3月,中意兩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分處古絲綢之路兩端的中國和意大利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對此,馬可也有自己的理解。

“我認(rèn)為,‘一帶一路’倡議就像我們餐廳的名字一樣,是一座通往中國的橋,一座連通意大利和中國的橋。”馬可說。

他相信,兩國之間的人員往來將更加密切,兩國人民也會更加愿意了解彼此。他提到,意大利的中學(xué)通常要求學(xué)生們選修外語,如今,一些學(xué)校也將漢語作為選修課之一,在漢語課上,老師們會向?qū)W生們介紹中國是什么樣的。

馬可展示他現(xiàn)場制作的藏紅花燴飯。陳穎 攝

作為深諳意大利飲食文化的廚師,馬可認(rèn)為美食可作為人們了解另一種文化的起點。對歐洲人來說,中國的飲食文化與歐洲截然不同,正可以作為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開始。

同時,他也希望,“一帶一路”倡議能有助于將更多的意大利食材進口到中國,這樣他便可以做出更加地道的意大利美食,為建造中意兩國的美食之橋添磚加瓦。

標(biāo)簽: 中意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