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兩代,勝像寶塔與黃鶴樓同時聳立在黃鵠山上,相映成趣,聞名于世。光緒十年(1884)黃鶴樓遭火災(zāi)焚毀,剩有白塔巍然不動,在山頭面對大江屹立,直到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才將其拆遷至蛇山上。

勝像寶塔有不同的名稱,如勝像寶塔、寶像塔、萬年塔、元威順王太子墓、元威順王世子墓等?!稓J定四庫全書·湖廣通志·卷八十一·陵墓志》則認定此塔為墓:“威順王太子墓,一名勝像寶塔,在黃鶴樓前,天啟元年,塔下石墻裂寸許,有煙騰出,或云墓燈也。”清康熙《湖廣府志·卷二·古跡志》中也明確記載,寶像塔是元威順王太子墓,可見白塔為墓的可能性極大。

追尋威順王的歷史,也和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有關(guān)系。

元末徐壽輝農(nóng)民起義軍中的高級將領(lǐng),也就是被陳友諒處決的將軍倪文俊,是一個軍事奇才。徐壽輝起義當年,駐藩武昌的威順王寬徹普化奉命率兒子別帖木兒、答帖木兒前往蘄州鎮(zhèn)壓紅巾軍。結(jié)果在金剛臺一役中,元軍大敗,威順王的兒子別帖木兒被生擒,答帖木兒去哪了,沒有任何交待。從至正十一年(1351)答帖木兒參戰(zhàn)到至正十五年(1355)威順王在沔陽徹底失敗,還有四年多的時間,四年間,看不到答帖木兒的任何消息,他肯定沒有活著回到威順王府,或許沉睡在這座精美白塔之下的太子正是答帖木兒。

關(guān)于威順王太子墓,還有另一說,即此塔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是用來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滴跄觊g劉獻廷的《廣陽雜記》就持這一說:“黃鶴樓前有白石浮圖,工麗無比,為西番阿育王塔式,四周鐫大梵書,恨不能譯其語;南向建石坊,題曰勝像寶塔,大元至正中威順王太子建”。他把威順王太子墓變成了“威順王太子建”,一字之差,白塔遂由墓塔變成了佛塔。

清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xué)家孫星衍,精于金石碑版。他在清嘉慶年間編寫有專門記錄碑刻作品的《寰宇訪碑錄》,其中也確認白塔有石牌坊,并有建立的年代:“勝像寶塔石坊題字,正書,至正三年(1343)”。用這個記載否認白塔是威順王太子墓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至正三年”與蘄州之戰(zhàn)相差八年。但筆者想知道的是,至正三年的字樣真的是至正三年刻上的嗎?如果是這一年刻上的,就是毫無疑義的佛塔。既是佛塔,為何少見明代的書籍和文章來記錄呢?

1955年,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遷移白塔。遷移時確實挖出了石門檻、牌坊的柱礎(chǔ)以及與柱礎(chǔ)相接的一周方形圍拱,但在這次遷移過程中,在塔室內(nèi)靠近塔心木柱洞處,橫置著一件石經(jīng)幢(音床,古代宗教石刻柱)和一個銅瓶,瓶底為凹形,平面刻雙勾字兩行:“洪武二十七年歲在甲戌九月乙卯謹志”;瓶腹刻有“如來寶塔奉安舍利國寧民安永承佛庇”字樣。這些銘文說的是瓶內(nèi)裝著佛的舍利,刻記時間是公元1394年10月13日。

距今已經(jīng)有628年的白塔仍然成為了一個歷史之謎。

標簽: 勝像寶塔 農(nóng)民起義軍 威順王太子墓 武漢長江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