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哪里駛來?又將駛向哪里?

誰曾挺立船頭為你揚帆遠航,誰又能說出你曾經的風浪?

不知那滿艙的瓷器是哪幾口古窯燒制,不知是誰曾盼著你平平安安遠渡重洋?

百余年時光早已化作長江口的泥沙,將你出沒在波濤中的故事隱藏。

昔日的帆影也隨江風遠去,如今的上海已經是世界最繁忙國際集裝箱樞紐港……

2015年9月的一天,你首次出現在上海兒女們尋找你的多波束聲吶圖像中。從此,你有了一個新的船名:“長江口二號”古船。

今年3月2日,國家文物局、上海市政府聯合宣布,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正式啟動。

這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

這是世界首次采用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打撈技術的項目。

這是世界首個古船水下打撈、整體遷移、考古保護與博物館規(guī)劃建設同步實施的項目。

一個長江口的新傳奇,由此開啟。

從一個傳說開始的傳奇

“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崇明島的漁民駕船經過長江口橫沙島東北部淺灘水域時,在低潮時會見到有一根桅桿露出水面。所有見到的人都會好奇:它到底是什么?”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長褚曉波告訴記者,“但一般漁民沒有潛水設備,當時社會也沒有‘水下考古’的意識,更何況,80年代之后這根神秘的桅桿又消失了,所以就成了長江口的一個傳說。”

今天我們知道,文化遺產不僅存在于陸地,還有廣袤的水域。但上海會有重大的水下文物嗎?

上海已調查發(fā)現的古代遺址40余處,從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歷經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到距今4000年的廣富林文化、夏商時期的馬橋文化,再到唐宋時期的青龍鎮(zhèn)遺址、元代的志丹苑水閘遺址,以及大量的古塔、古墓葬等,雖內涵豐富,但都在陸域。由于我國水下考古開展較晚,過去上海鮮有水下考古的重大發(fā)現。

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楊是上海第一位獲得考古潛水資質的專家。“真正促動我們重視水下考古的事件是在1986年,那年有個英國人在荷蘭公開拍賣他之前從我國南海偷偷打撈的青花瓷器和金器,那時我們帶了3萬美元想去拍幾件有價值的文物回來,結果拍賣價之高出乎我們的想象,這激發(fā)了我們中國人一定要自己發(fā)展水下考古的決心。”翟楊說,“2011年,根據國家文物局的安排,我們上海也開展了水下文物的普查工作。當然,我們的水下文物普查,也是先從陸地開始的。”

2014年,市文保中心再去崇明島做口碑調查。翟楊說:“我當時走了3個漁村訪談,當地七八十歲的漁民都說見過長江口有過這么個‘強根’。為什么叫‘強根’?因為曾有漁民看到這根桅桿這么多年一直豎在海上,斷定木質肯定不錯,就駕船靠近試圖砍下桅桿。沒想到桅桿很硬,沒砍斷,于是就有了‘強根’的傳說。”

從2014年起,上海文物局和上海大學等有關專家一起開始進行水下沉船的聲吶掃測。掃測結束,在長江口水域發(fā)現了150多條沉船線索。“這一結果,改變了人們的傳統(tǒng)看法?,F在我們可以說,上海是一個水下文物資源很豐富的區(qū)域。”褚曉波說。

2015年9月3日,市文保中心翟楊和朱斌去長江口一號古船鄰近的3處疑點進行掃測,有2處疑點掃測后未發(fā)現異常,但有個疑點的多波束聲吶圖上有突出的柱狀,地形上有弧形凸起。翟楊對朱斌說:“這地方有戲。”

次日,為了進一步確認這處疑點是不是沉船,掃測船安上了MS1000單波速聲吶。下午3點24分,下水作業(yè)半小時的潛水員出水,但只撈出一根竹竿。是否真有沉船?依然懸而未決。

9月8日晚上9點零7分,潛水員再次下水對沉船疑點進行探摸。5分鐘后,潛水電話傳來信息,潛水員在水深8到10米處探摸到泥沙覆蓋的船體,但感覺沉船體積不大。

潛水員怎么會晚上潛水?黑咕隆咚不是什么都看不清嗎?曾在長江口潛水探摸沉船的翟楊告訴記者,“白天下水還是晚上下水,在長江口水下的能見度是一樣的。因為江水帶著泥沙一路奔襲,到長江口時水的渾濁度非常高,即使?jié)撍畣T貼在眼前打開潛水用的強光手電,眼前依然是一片漆黑,唯一的辦法是用手探摸。所以在長江口潛水,白天還是晚上對作業(yè)的影響不大,最主要影響因素是潮汐。長江口一天有兩起兩落總共4個潮,兩個潮位之間的轉換期叫‘平潮’,理論上一個平潮期是40分鐘,這是潛水員作業(yè)黃金期,比較安全,但長江口的水文環(huán)境比較復雜,有時只有20多分鐘潮水就來了。長江口江水的流速很快,一般為每秒3米,而潛水員作業(yè)時水的流速在每秒0.5到1米較為安全。”

第二天傍晚繼續(xù)下水探摸,潛水員發(fā)現沉船有兩道隔艙板,隔艙板相距1.5米。第三天上午10點30分,潛水員下水摸到了沉船的擋水板和桅桿。至此,可以確認這是一艘沉船,從此該船有了長江口二號古船這個考古編號。

但此后的進展并不順利。2016年好幾次下水探摸,潛水員出水帶上來的只有玻璃瓶或裝鹽的塑料袋子。但市文保中心專家堅信這大概率是江水沖刷下來的漂流物,而不是真正的船貨。

2016年11月13日,天氣很冷,夜晚長江口還起了大霧。作業(yè)的工程船已經出海11天了,按計劃第二天就要返回碼頭,但這趟出海探摸依然沒有發(fā)現什么文物,無法確認沉船的年代和價值,這讓翟楊團隊的心情都很沉重。

晚上23時15分,潛水員葛廣凱下水。他在距離船頭10米的兩道隔艙板之間、靠近右舷位置開始抽泥,作業(yè)至次日凌晨零點39分,報告說探摸到一瓶狀器物,但感覺又不是瓶子。翟楊想,這有點特別,但也不敢抱太大希望,就讓潛水員拿上來看看。這器物一出水,翟楊心中頓時一喜:是青瓷,終于拿到了文物,確定沉船年代有希望了!但隨即又掉進了“深淵”:這器型沒見過,不認識!

一回到岸上,翟楊立馬趕到上海博物館找夏君定研究員,夏老是做瓷器熱釋光測定的權威。夏老拿到手里一看說,“它看上去像是宋代的,我保證幫你測出來。”第二天,夏老一個電話讓翟楊去他的實驗室。夏老說,熱釋光測出的年代不是宋代的,是清代的。翟楊想:清代也比現代強啊!

后來,市文保中心的專家查了很多資料,才弄清這個瓶身和瓶蓋連體的原來是個越南生產的水煙罐。

2017年繼續(xù)探摸長江口二號古船,但仍未取得突破。凡出海就要動船,一動船十天半個月的成本就不低,“沒有真正確定沉船的年代和發(fā)現有價值的文物,我們不敢動用國家批下來的打撈經費,全靠局里的費用硬撐著。也幸虧上海打撈局全力支持我們,不計較費用,全力配合我們出船出人出海。”褚曉波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11月,終于迎來了振奮人心的突破。翟楊在他的工作筆記上記著:“11月14日,星期三,天氣多云。”上午9時36分,水流變緩,潛水員下水,繼續(xù)在沉船船艙里用抽泥管抽泥。10時30分,潛水員在艙底探摸到完整的瓷碗,將其提取出水,為壽字紋碗。然后繼續(xù)下水抽泥沖泥,11時05分,潛水員在艙底發(fā)現有成排的瓷器,將文物提取框放入水中,潛水員在艙底提取文物,然后,將文物提取出水。出水文物有壽字紋碗、八寶紋盤、褐彩瓷杯等文物。潛水員還報告說,水下艙底有大量成排的瓷器,可以斷定出水瓷器應為船貨。

翟楊立即將出水瓷器照片發(fā)給褚曉波,匯報這一重大發(fā)現。

但因為在江里埋藏的時間很久,有的瓷器出水時變成醬油色了。市文保中心就將它們送到北京大學考古院,北大考古院有門特殊的技術,就是將瓷器復燒,通過復燒還原瓷器原來的顏色。出水的器物里有一種小杯子,復燒后呈現出蘋果綠,杯口還鎏著一道金邊,杯身胎薄如紙,非常漂亮。

市文保中心副研究員趙犖介紹說,2018年出水了完整和可復原景德鎮(zhèn)窯瓷器188件,主要器型有青花變體壽字紋折腹碗、青花團龍紋蓋碗、青花花卉紋碟、青花纏枝花卉囍紋獸耳尊、淡青釉青花人物故事圖紋獸耳尊和綠釉杯等,還有墨書“時泰”銘文的木桶等遺物。其中,綠釉杯口沿施金彩,底書礬紅“同治年制”篆書方款,為沉船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首創(chuàng)世界第五代打撈技術

歷時3年,在國家文物局的牽頭、支持和上海文保部門的努力下,長江口二號古船的重大文物價值終于確定。專家們基本認定,這是我國古代“四大船型”之中的沙船。沙船,最早得名于崇明地方的崇明沙,它的船型特征是船底較平,萬一擱淺后可以坐灘而船身不止傾覆,較為安全,故上海及江浙地區(qū)船民多選用此船型。清代后期,據說上海港匯聚的沙船有3000余艘,巍巍壯觀。

上海人民沒有忘記沙船,早已將沙船的英姿鐫刻在上海市的市標上。

1984年7月10日,本報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刊出了上海市標設計的征稿啟事。

1990年9月28日,上海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1次會議,通過了以市花白玉蘭、沙船、螺旋槳組成的三角形圖案為上海市市標。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灘最古老的船舶,它象征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勃勃開放的白玉蘭,展示了上海燦爛輝煌的明天。

市以港興。沙船不僅是船民的衣食父母,還是風帆年代跨洋越海的好漢,是江海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上海從漁村到都市嬗變的最早的建設者之一。

2019年,在二號古船附近又打撈起了那根神秘消失的桅桿。被砍下的主桅桿長9.5米、直徑0.54米。經樹種檢測發(fā)現,是多生長于東南亞的婆欏雙。婆欏雙為高大喬木,通??筛哌_40-60米,且木質堅硬。記者請教了崇明本地老人,方知崇明人說的“強根”,其中“強”是“犟”的意思,“犟”在崇明話有“頑固”的意思,用在木材上就是異常堅硬的意思,而“根”的意思是桅桿的“桿”。

專家們還發(fā)現,必須盡快打撈這艘沉船。褚曉波說,2015年最初發(fā)現它的時候,船體基本上給江底河床的泥沙蓋住了,只露出了一根2米多桅桿。由于長江水流的下切沖刷作用,現在右舷基本上已經露出河床1.5-2米,船體呈20度-25度傾斜。為了防止水流對沉船的沖刷,自2019年以來,市文保部門在沉船的前方投下了不少每個重達一噸的尼龍“噸袋”,筑起一前一后兩道防護墻。“但實地監(jiān)測發(fā)現,頭一年投下去的‘噸袋’沒多久就散架后被水流沖走了,而沉船的傾斜度正在逐年加大。這意味著如再不打撈,船體就有可能在水流的沖刷下傾覆、散架!”

在充分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上海市文物局決定采用整體打撈的方式,將這艘長38.6米、寬7.8米的沉船從水下整體打撈并遷移到黃浦江邊原上海船廠的碼頭存放、研究,并在黃浦江畔建設一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古船博物館。

具體打撈沉船的重任落在上海打撈局肩上。上海打撈局周東榮副局長介紹說,由于長江口二號古船處于長江入??诘奶厥馑沫h(huán)境,將它整體打撈遷移的難度比2007年整體打撈“南海一號”的難度更大。整體打撈“南海一號”的長方形沉箱長度為30米、寬度為10多米、高3-4米,總重達3000噸。而長江口水流急、河床淤積快,且相鄰航道運輸繁忙,無法采用圍堰開挖或底部穿越鋼索形成的沉箱方式,但只有整體打撈才能確保實現文物部門提出的古船安全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的要求。為此,上海打撈局組織上海隧道公司和上海電氣核電集團等開展聯合攻關,首創(chuàng)了世界上未曾有過的“弧形梁非接觸式文物整體遷移技術”。該技術堪稱“世界第五代打撈技術”:以400噸的驅動力在沉船下的河床里打入22根全鋼結構的弧形梁,形成一個長51米、寬19米、高9米的弧形沉箱,每根弧形梁及端板與古船體的距離都在2米以上,古船和包裹著它的泥沙、海水將使沉箱的總重量達到近1萬噸。

為了確保新技術的可行性,上海打撈局還于2021年1月和10月進行了兩次1∶10的縮比試驗,均獲得成功。

“我們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是2021年9月正式接到了建造弧形梁、發(fā)射架和端板等主體結構任務的。”上海電氣核電集團副總裁陸冬青說,“弧形梁的直徑為19米,唯有核電集團高端技術事業(yè)部的一臺直徑20米的車銑加工中心可以加工。一根弧形梁重達70噸,發(fā)射架重達150噸,加工的技術精度要求極高。”

上海電氣核電集團高端裝備工程事業(yè)部曾多次為上海隧道制造超大直徑的盾構主要部件,技術并不陌生,但制造用于海上作業(yè)的弧形梁和發(fā)射架還是首次。按照設計要求,海上作業(yè)時,發(fā)射架要將弧形梁從它內部頂進河床。這對發(fā)射架和弧形梁的同心度要求極高,精度要求必須達到0.5毫米,如果達不到精度要求,弧形梁就會在發(fā)射架內被“卡死”,無法順利頂進作業(yè)。

如此高的精度要求加工并非易事。2021年11月23日,加工首根弧形梁時,立車班班長王昌元突然聽到立車進刀時刀具發(fā)出的聲音不對,憑經驗他就知道一定是“振刀”了,立即飛奔過去停機檢查。王昌元和事業(yè)部技術人員攜手攻關,經過反復調試,通過添加工裝設備、對稱焊接等方式增強了材質的剛性強度,圓滿地完成了加工任務。

高端裝備工程事業(yè)部總經理助理曹巍介紹說,加工的端板直徑達19米,但立銑車床底盤的直徑只有10米,要在“小托盤”上加工“大家伙”,這“找正”的要求很高。為了滿足加工件“找正”的要求,他們專門設計制造了重達80噸的工裝,克服了大型回轉工件的機加工難題,實現了現代制造業(yè)服務文物考古事業(yè)的跨界融合。

2021年12月29日凌晨,加工完成的弧形梁在廠區(qū)內首次成功地穿過發(fā)射架,立即啟程前往正等待它一試身手的長江口。

中國水下考古邁入世界一流

2021年12月23日,隨著端板運輸到大力號打撈工程船,海上等比例試驗正式啟動。

“1∶10模型試驗驗證弧形梁方案可行,等比例試驗是同等工況環(huán)境條件下的實際驗證,以證明設備性能、施工工藝、安全可靠,從而充分保障古船文物的安全。”上海打撈局項目工程師朱小東說。

1月26日上午,海上等比例實驗迎來了“決戰(zhàn)時刻”——挑戰(zhàn)整體起吊。

于長江口進行打撈作業(yè),窗口期是最大的限制因素之一。“起吊過程水下環(huán)境必須相對平穩(wěn),需要潮水的配合。如果水流比較快,晃來晃去,結構可能會有風險。”朱小東說,“水面之上,同樣要看大自然的‘臉色’。當天下午四點左右可能就會出現風雨天氣,影響作業(yè)安全,后期天氣狀況可能更不理想。所以,綜合研判最佳作業(yè)窗口只有26日中午前后這段很短的時間。”

11時許,起吊開始,主吊鉤帶動左右各四根吊索緩緩提升,從設計、制造到現場施工全程跟蹤的朱小東,還是吊索的設計人,此時的他進入了項目迄今為止最緊張的時刻。臨門一腳,他擔心萬一起吊鎖具斷裂或者其他意外發(fā)生,要花很多資源和時間去彌補,損失無法估量。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水下考古部館員楊天源也緊張地注視著水面。突然間,水面上露出了黑色的“頭”。“出水了!”試驗團隊都非常激動。端板繼續(xù)上提,過程十分平穩(wěn),楊天源以水下考古人的視角緊盯著端板的滲水、滲沙情況,“完全可以接受。”后來,經過測量,試驗裝置出水后總重增加至1200噸,實現了打撈物+周邊環(huán)境物(水、沙、文物等)“滴水不漏”的目標,將最大程度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保障文物安全。

12時30分,試驗裝置順利吊放至駁船底座上,在場的所有人都為試驗一次性成功感到自豪,興奮地跑到大力號甲板上,以端板為背景合影。

這天中午,大力號食堂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就是,“試驗成功,回家過年。”

據了解,正式打撈或將在盛夏來臨前開啟,待沉船出水后,它將“乘坐”上海打撈局為之量身定做的“中部開口”的工程船——如同“袋鼠媽媽”一般,遷移上岸。按照計劃,長江口二號古船有望在今年年內完成打撈與遷移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古船的目的地是和它處于同一時期建設的瑞榕船廠1號船塢,和楊浦濱江小白樓做鄰居。未來,作為歷史建筑的老船塢也將“華麗變身”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館??脊湃藛T將在這里逐步揭開諸多未解之謎。同時,它還將是一座活態(tài)的博物館,可同步開展考古發(fā)掘、文物保護和展示教育,以及考古與非遺活態(tài)體驗、國際水下文化遺產的科學研究等。

作為世界首個古船水下打撈、整體遷移、考古保護與博物館規(guī)劃建設同步實施的項目,上海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平,把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打造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古船博物館、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帶”的文化地標,讓更多市民游客體驗到水下考古的神韻魅力,領悟到中華文明的深厚滋養(yǎng),感受到人民城市的溫暖表情。

褚曉波表示,長江口二號古船是中國水下考古邁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這是繼35年前發(fā)現的廣東宋代“南海一號”沉船之后,中國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發(fā)現,是目前國內乃至世界上發(fā)現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預計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在他看來,長江口二號古船保存完整,船載文物豐富,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經濟史等學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為我國這一歷史時期大型木質沉船的發(fā)現填補了重要空白;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證;為“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和長江文化的建設充實了重要內涵;為“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增添了重要砝碼。

特別是對上海而言,長江口二號古船是近代上海作為東亞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實物見證,為上海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豐富了文化內涵;為上海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提升城市軟實力增加了文化自信;更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擦亮“江南文化”名片充實文化資源。

這片誕生了長江口古船新傳奇的熱土,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邁進新征程、奮力創(chuàng)造新時代上海發(fā)展新奇跡。

(記者 趙征南)

標簽: 長江口二號古船 古船考古 文物保護項目 潛水探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