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被很多人認為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主。

他即位后,“自強不息,朝政孜孜”,上朝議政經(jīng)常要忙到靠人送飯到廷上;銳意改革,創(chuàng)立三省六部制,行政機構(gòu)“存要去閑,并大去小”;改革府兵制,實行“兵農(nóng)合一”;廢除辟舉制,實行科舉考試;修訂開皇律,編定戶口,施行均田,改革貨幣,開筑廣通渠(即早期的大運河);生活節(jié)儉,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

經(jīng)過短短幾年的勵精圖治,隋朝很快進入強盛時期,“人庶繁盛,帑藏充實,雖未臻于至治,亦足稱近代良主”。

但是,對于這位創(chuàng)造“開皇之治”的皇帝,開創(chuàng)“貞觀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卻有獨到的看法。

《舊唐書》記載,貞觀四年秋,太宗與幾位近臣議政。太宗問:隋文帝是個怎么樣的君主?房玄齡回答:他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辛勤思考朝政事,可算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

太宗說:你們看到了他的一個方面,而不了解他的另一個方面。此人本性極其明察而內(nèi)心并不賢明。內(nèi)心昏昧,察事理就不能都通達;極其明察,就會臨事多疑。他靠欺騙孤兒寡母得到天下,認為眾臣不可信任,凡事都由自己決定,雖然精神勞累、身體受苦,處事卻未能都符合道理。朝廷的臣子了解皇帝的這種心理后,自然不敢直言。自宰相以下,接受皇帝的命令就行了。

太宗說:我不認為這樣做是對的。以天下事物之廣,難道可以憑一個人的思考獨自決斷?朕將選用天下的人才,要求他們完成任務(wù),使他們各盡其用。這樣做,也許可以達到政治的清明安定。

同時,太宗詔命官吏:天子的詔令,如果不適合于時世,就應(yīng)當堅持上報,不得順旨施行。

應(yīng)該說,唐太宗從為君者治天下的角度,看到了隋文帝統(tǒng)治時期的致命不足。為什么隋文帝會棄楊勇而立矯情飾詐、內(nèi)陷母后、外結(jié)朝士的楊廣為太子?為什么隋文帝會棄高颎、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不用而獨信滿朝文武都知道的奸臣楊素?根子就在唐太宗歸納的問題上——猜忌苛察,當然就會對誰都不信任,什么事都親力親為。

心明才能眼亮。唐太宗不僅深刻分析了隋文帝治國的重大缺陷,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吸取了隋文帝的教訓,盡力做到本性明察且內(nèi)心賢明。

他在位23年,虛心納諫,廣招人才,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蕭瑀等名臣陪伴左右,凌煙閣掛了24位名臣的畫像。特別是,他深信不疑地起用魏征,更充分說明了心胸。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得力干將。玄武門之變之后,李世民不計前嫌,大膽招攬魏征。魏征屢屢犯顏直諫,李世民都能真心相容、相用,不愧是一代明宗。

《隋書》說隋文帝“天性沉猜,素無學術(shù),好為小術(shù),不達大體”,所以“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其竭”。毛澤東曾在旁批注四個字:“蘊藏大亂。”

歷史亦充分證明了這個判斷。楊廣登基三年后,隋文帝一手創(chuàng)造的強大隋朝迅即滅亡。隋朝的短命,一個重要原因是楊廣的暴政所致,但隋文帝的“排兵布陣”也不幸埋下了導火線。

標簽: 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