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民俗文化中,“鬼文化”占據(jù)了重要地位。日本的“鬼”原本只看不見的的惡靈或不散的陰靈。室町時代以后,出現(xiàn)了束著虎皮兜襠布,面目猙獰,頭上長角,膚色發(fā)紅或發(fā)青,肌肉強壯的鬼形象,通過繪畫和書籍流傳,成為鬼的代表形象。

關(guān)于日本妖怪的來源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據(jù)說70%的妖怪原型來自中國,20%來自印度,10%才是日本本土妖怪。比如天狗原是來自中國《山海經(jīng)》中的犬怪。

日本哪些鬼與中國有淵源呢?

骨女

骨女就是一副骷髏模樣的女妖,平時以人皮遮掩真面目。骨女的殺氣和怨念很重,但一般只對那些薄幸不良的男人進行報復。這樣的“骨感美人”,很容易叫人想到《聊齋志異》中赫赫有名的畫皮女鬼。

河童

日本的河童是個可愛的小妖怪,皮膚上長著鱗甲,手和腳上長有類似青蛙的蹼,背上背有烏龜殼,像個四、五歲左右的小孩子。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則記載了一種小怪物:無論年齡、外貌、性情,都與日本的河童極其相似。與河伯還是有所差距的。

付喪神

土佐光信的《百鬼夜行繪卷》是妖怪畫的開山鼻祖,其中的鬼怪非常獨特。如果仔細辨認,會發(fā)現(xiàn)這些正在游行的百鬼,竟是人們?nèi)粘I钪谐R姷钠魑?,比如木魚、琵琶、瓷碗、茶鍋、傘等等。

它們紛紛長出耳眼口鼻,成為半器物半妖的妖怪。這種成了精的器物,在日本的妖怪文化里叫做“付喪神”。

中國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魅,老精物也”。物老成精,由此又引申出“老魅”、“物魅”、“精魅”等等概念。“魅”,可謂是日本“付喪神”的文化靈感和來源。

藤娘與鬼

此妖既然叫做“鬼”,與中國的鬼還是頗有淵源的。日本學者馬場明子在《鬼的研究》中提到,日本鬼的形象,與鬼門的方位有關(guān)。

在中國的《山海經(jīng)》中,東北方向(丑寅之間)為眾鬼出沒之所,即鬼門。丑和寅分別對應著牛與虎,日本鬼頭上生牛角,嘴中長虎牙的形象,正是引經(jīng)據(jù)典而來。

關(guān)于鬼的傳說日本各地流傳著數(shù)不清的說法,其中有名的有:瀨戶內(nèi)海的桃太郎帶著仨小弟鬼退治、京都的酒吞童子。

在日本“節(jié)分”這一天,不論在寺廟還是在每個家庭都會舉行一種叫作撒豆驅(qū)鬼的活動。舉行撒豆驅(qū)鬼活動時,在寺廟中,一般都是處于本命年的男人擔當撒豆驅(qū)邪的任務。而在每個家庭里,設有專門規(guī)定撒豆子的人,往往由父親戴上“鬼”的面具充當“鬼”的角色,孩子們向“鬼”撒豆子,這時候人們異口同聲地喊「鬼は外、福は內(nèi)!」。

在日本的世界鬼怪大會上,由人裝扮而成的怪物或者是畫在布上的鬼怪畫像,一群奇形怪狀近似人形的怪物在街上徜徉:有的長著拉長的脖子;有的滿臉血色一頭白毛;有的獨眼、獨角;有的沒有臉沒有腳;有的像是古怪的動物;有的還吐著血紅舌頭向街道兩邊的游客致意。數(shù)千名對鬼怪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從日本各地聚集而來,共同欣賞、弘揚日本的鬼怪文化。

日本各地都有祭鬼的儀式,很多都成為當?shù)卮罅Πl(fā)展的旅游項目,吸引著各地日本人以及外國游客。關(guān)于祭鬼的儀式,在日本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受國家保護。

這些儀式有的是全國性的,如每年換季時的驅(qū)鬼儀式,日本人以此祈求消除災禍。每年的盂蘭盆節(jié)是日本三大節(jié)日之一,每到此時,日本會出現(xiàn)全民族大移動,要連休一周以上,很多人回家掃墓,祈求祖先的保佑。

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相信死后還有一個世界,盂蘭盆節(jié)就是鬼節(jié),這個節(jié)日就是要和先祖的鬼魂在一起。鬼固然是青面獠牙,牛頭馬面,但日本人認為自己的先人死后并不可怕,他們相信先人會一直呵護著自己的子孫。

日本不少藝術(shù)形式都與鬼有關(guān),傳統(tǒng)藝術(shù)“能”在日本已經(jīng)是國寶,“能”面(即“能”藝人的演出時戴的假面)有點像中國京劇的臉譜,但看上去是鬼的嘴臉,長發(fā)、怒目、獠牙,同時帶有悲哀和微笑兩種表情,演出的內(nèi)容多是鬼的世界。

在日本美術(shù)史上,“鬼怪”作為異世界的生物開始出現(xiàn)是在平安時代末期(12世紀)。從這一時期到鐮倉時代間,“鬼”的形象在美術(shù)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如描繪神靈驅(qū)邪的《辟邪繪》、呈現(xiàn)地獄情景的《六道繪》,是后世“妖怪”形象的源頭。

日本的電影有不少恐怖片以鬼怪故事為主線,在日本很受歡迎,如《午夜兇鈴》等,風靡各國。動畫片也有不少以鬼怪故事為題材。

從日本這些妖怪的傳說也不難看出,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之深遠。日本是一個崇鬼的民族,鬼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依然長盛不衰。“鬼”文化在日本已經(jīng)是見怪不怪。它們的存在使文學、演藝、游戲等日本文化變得豐富多彩。

標簽: 民間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