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之下,屈原廣場,屈原祠被燈光點亮,“水芭蕾”在山門屋頂浮動變幻,傳統(tǒng)舞臺消失了,以天為蓋地為廬的獨特場景呼之欲出……這是屈原故里景區(qū)夜游發(fā)生的一幕。景區(qū)打造的大型光影演藝《楚騷秀·九歌大典》,成為屈原故里最吸睛的文化產品之一。 在三峽人家,民間習俗演藝《土家婚嫁》再現情趣盎然的土家文化;昭君村的《昭君別鄉(xiāng)》讓游客紛紛為“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動容……景區(qū)演藝如風拂雨潤,激活了游客對宜昌文化的向往,持續(xù)激蕩著宜昌文旅的一池春水。

今年1月,省政府印發(fā)《關于支持文化旅游產業(yè)恢復發(fā)展振興若干措施實施細則》,提出加快推動文化產業(yè)轉型升級,積極支持各地開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藝節(jié)目創(chuàng)作。宜昌同步召開全市文旅演藝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工作現場會,部署首屆宜昌文旅演藝產品大賽。

由此,一場由全市景區(qū)、社會文藝團隊、專業(yè)文藝院團同臺“打擂”,加速實現“賣山水”向“賣文化”“賣體驗”轉變的實力比拼拉開序幕。

山水搭臺 演藝為景區(qū)“塑魂”

2004年,《印象·劉三姐》在桂林橫空出世,人們驚奇地發(fā)現,“祖國河山美不美”并不“全靠導游一張嘴”。它可以是燈光下絢麗的江水,可以是煙霧中繾綣的山脈,可以是壯族姑娘們的歌喉和舞姿。

《印象·劉三姐》走紅后,不少旅游從業(yè)者意識到,“看山看水看風景”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游客更加重視深度體驗。全國旅游演藝也由此步入高速發(fā)展期。

車溪是宜昌最早擁有旅游演藝的景區(qū)之一。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車溪景區(qū)就有喊山歌、唱小調等表演,這也是車溪旅游演藝的雛形。

車溪景區(qū)文化顧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宜昌評書”傳承人文耀棠介紹,車溪最初發(fā)展定位就是融土家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于一體,“當時的農耕博物館里,每天都有幺妹和伙計喊山歌,游客特別喜歡。”

此后十余年,咂酒歌、擺手舞、哭嫁等更多宜昌文化元素被融入景區(qū)演藝中,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時,為車溪贏得了“夢里老家”的盛名。

但在文耀棠心中,單純一首山歌一支舞蹈不叫旅游演藝,旅游演藝需要一出完整的劇目,要從“泛”走向“精”,要能“挑大梁,入人心”。

“觀眾的審美在提升,演藝的內容、內涵、服裝、舞美都很重要,只有讓觀眾產生共鳴和感動的演出,才稱得上是一臺好的旅游演藝。”2015年,由文耀棠等宜昌藝術名家指導創(chuàng)作的《魅力車溪》正式亮相,短短三十分鐘的演出里,涵蓋了“迎賓曲”“賣麻糖”等八幕跌宕起伏的故事,一經推出就贏得了游客和業(yè)內的一致好評。

同樣,在三峽人家景區(qū),龍津溪婚嫁樓的《土家婚嫁》是游客最喜愛的演藝之一。

“讓游客沉浸式體驗是《土家婚嫁》演藝的精髓。”三峽人家景區(qū)總經理劉敏說,“來了我的城,便是我的人”。在三峽人家,游客可以直接參與表演,成為劇中人推動劇情發(fā)展,打破了單方面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觀眾在臺下觀看的方式,讓游客沉浸其中。

錯位發(fā)展 依托優(yōu)勢爭上游

旅游演藝從不拘泥于一種形式。

2016年6月,集合了聲、光、電、水、火、激光技術于一體的4D舞臺劇《三峽·絕代風華》在三游洞首秀?!度龒{·絕代風華》不僅讓游客大開眼界,更讓老景區(qū)三游洞煥發(fā)新生,5年來觀看演出人數已超過百萬人次。

2020年9月,大型光影演藝《楚騷秀·九歌大典》在秭歸縣屈原故里首演。“辭”與“祠”的交融,讓古詩詞與古建筑都活了起來。作為景區(qū)的夜游+二次消費項目,《楚騷秀·九歌大典》被視為屈原故里擺脫門票依賴,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將文化融入旅游消費中,是當今文旅產業(yè)發(fā)展的巨大動能。”屈原故里景區(qū)副總經理周建華說,旅游演藝兼顧了娛樂性和文化內涵,一檔優(yōu)秀的旅游演藝,對提升景區(qū)知名度和競爭力、增加游客停留天數、傳承歷史文化等都有極好的效應,“尤其是晚間劇目的開發(fā),可以成為景區(qū)新的增長點。”

在昭君村景區(qū),大型情景舞劇《昭君別鄉(xiāng)》通過5個篇章,再現昭君從年少到出嫁送別的場景。在同樣擁有歷史名人IP的秭歸,大型歷史舞臺劇《禮魂》15年間共計演出4500余場;大型民俗歌舞劇《大端午》及秭歸民俗表演《民間記憶》等也讓游客的視野和思想回歸到詩文禮儀,升華至家國情懷。

如今,縱觀宜昌旅游演藝市場,雛形初現、百家爭鳴——

既有《魅力車溪》、《土家婚嫁》等勾皴山水民俗的“水墨畫卷”,也有《禮魂》和《昭君別鄉(xiāng)》細細描摹人物風情的“工筆畫”,更有《三峽·絕代風華》、《楚騷秀》等濃墨重彩的“油畫”。漫步景區(qū),山水、歷史、文化與藝術風采“天人合一”,宜昌旅游形象也更加立體飽滿、韻味綿長。

文旅并重 要口碑也要市場

一部好的旅游演藝,并不僅僅停留在“養(yǎng)眼”和“養(yǎng)心”上,還要能打破藝術和大眾消費的邊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效合一。

目前,宜昌正在創(chuàng)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如何以產業(yè)思維打造旅游演藝產品,實現真正的文旅融合?在全市文旅演藝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工作現場會上,副市長周正英一語中的:市場是檢驗產品質量的唯一標準。“要把演藝產品放到市場上,讓大眾游客來評斷。”

周正英的一番話,引發(fā)了參會的各縣市區(qū)文旅局、景區(qū)、市群藝館、市歌舞劇團、市京劇團以及宜昌文化名人的共同思考。

“旅游演藝產品要避免趨同,要找到自身個性所在。”市歌舞團團長許濤說,旅游演藝產品必須植根當地文化,只有講好自己的故事,才有獨特的IP和競爭優(yōu)勢。

市京劇團團長曹軍華則認為,可在細分市場方面深度挖掘。“京劇演藝與旅游消費并不是不能結合,只要找準切入點,依舊很有市場。”

“實現從演藝作品到演藝產品的轉化,需要演藝生產者、景區(qū)、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努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陳襄陽表示,一部好的演藝產品需要生產單位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提升產品質量;景區(qū)要培育好的生產環(huán)境,形成有效供給,從創(chuàng)意策劃到項目推廣、運營構建完整的產業(yè)鏈;各文旅部門要加強對演藝產品的質量把控,帶動旅游演藝向專業(yè)化、品牌化發(fā)展;各級政府要完善政策制度、建立長效機制,保障旅游演藝產品的良性發(fā)展。

詩與遠方 更多精彩在路上

全市文旅演藝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工作現場會后,一場全市范圍內的旅游演藝產品“大比拼”悄然打響。

景區(qū)在暗自較勁。在車溪,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大戲《夢回車溪》與游客見面;在屈原故里,以重現屈原對天地、自然和人世思索為藍本的《楚騷秀·天問》正在加緊制作中,預計十月亮相,《楚騷秀》第三部《橘頌》也在策劃中;昭君村計劃將少年昭君、宮廷昭君、塞上昭君打造成系列產品,滿足不同年齡段游客的需求;三峽人家則從整體布局,創(chuàng)新“景區(qū)+融媒體”模式,打造大型山水實景直播秀《云端三峽》,打造360度山水實景大舞臺。

市群藝館、市歌舞團、市京劇團等創(chuàng)作團隊也摩拳擦掌、蓄勢待發(fā)。計劃通過劇目大膽創(chuàng)新,深入景區(qū)調研等方式,深挖景區(qū)獨有IP,并從藝術品質和商業(yè)角度出發(fā),打造能夠代表宜昌旅游兼具市場影響力的演藝產品。

目前,首屆宜昌文旅演藝產品大賽已經啟動。大賽以“詩與遠方 樂游宜昌”為主題,面向全市各景區(qū)、社會文藝團隊、專業(yè)文藝院團、文化館,涵蓋歌舞劇、音樂劇、情景劇、戲曲、曲藝等,要求創(chuàng)作作品能夠展示宜昌山水之美,彰顯宜昌文化內涵。6月至11月,參賽的演藝產品將在各自景區(qū)展演,接受廣大游客的考評,年底將組織專家對參賽節(jié)目進行評審,選出一批宜昌文旅演藝精品。

有了文旅演藝的加持,“挾名山而兼大川”的宜昌將更凸顯她“擁自然而富人文、顯外美而蘊內秀”的一面,實現由“賣山水”向“賣文化”“賣體驗”轉變,迎來文旅融合的新時代。

(記者 朱延筠)

標簽: 精品演藝 宜昌旅游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