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咣!”在位于安徽省黟縣西遞鎮(zhèn)的西遞村,每天到了21時,打更隊員就會從家中出發(fā),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敲擊著掛在手腕上的銅鑼,開始巡村,口中喊著:“風高物燥,小心火燭……”

始建于北宋年間的西遞村是一個有著960余年歷史的中國古村落,村落平面呈船形,自古以來就有“船形西遞,大吉大利;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的民謠。

西遞村至今尚保存有224幢完整的徽派古民居,以及眾多飛檐翹角、突兀多姿的古祠堂等建筑,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2000年,西遞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西遞古村落的木制建筑多、防火間距近,且消防設施相對不足,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幾次較大火災,使得防火成為村子里的頭等大事。

為守護家鄉(xiāng)的平安,明清時代西遞就建立起了打更制度,而西遞打更隊于解放前由村民自發(fā)組建,延續(xù)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打更是中國古代夜間的一種報時工作,兼顧巡夜和維持治安,并由此產(chǎn)生了“更夫”這一職業(yè)。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夫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在西遞村,打更傳統(tǒng)卻一直延續(xù)至今。

有很長一段時間,西遞村往往只有1名村民擔任打更員。百年銅鑼在一代代打更員的手里傳遞,因為身體、年紀等原因走不動了,就會有新的隊員接替。

這些打更隊員,年齡不同,從20歲到60多歲;職業(yè)不同,有農(nóng)民、商販、保潔員、村干部……相同的是,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西遞人,都懷著一顆守護家鄉(xiāng)平安的心。

解放后,打更隊員持續(xù)敲鑼敲了60余年,敲壞的鑼有30余面,幾乎不到兩年就要敲破一面。60余年里的每個夜晚,他們要時刻留意著村里的人家是否注意自家安全,有否有火災等險情發(fā)生,是否有雞鳴狗盜之賊出入。

在西遞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看到了一份掛在墻上的《西遞打更公約》,共八條。其中第一條就是“傳承打更文化,保護世界遺產(chǎn)”;第四條是“學習防火知識,消除火患保平安”;第六條則寫明,“每夜打更二次,每次繞村一圈,每次兩小時”。

除了夜里的安全巡邏,白天哪家的柴火堆離爐灶太近了,哪家的孩子偷偷玩火了,哪家的雜物把通道堵塞了,都是打更隊員要操心和勸阻的事。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遞從未發(fā)生過有較大影響的火災事故。世界文化遺產(chǎn)能夠保持完好的原貌,與一代代打更隊員的努力和汗水分不開。

今年68歲的胡國平,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作為村里的民兵開始義務無償打更。

“那時,村民們每家每戶在秋收時都會在家門口囤積麥稈,有很大的火災隱患。草垛起火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村里要求民兵開始值班巡邏進行打更,每晚11點到凌晨3點繞村打更巡邏兩次。”胡國平說。

胡國平打更打了兩三年,每年冬天的午夜很冷,沒有路燈,打更時用老電筒照明,有時小燈泡突然壞了,但為了村里的安全,他一直堅持履行打更職責,每年鞋子都要穿壞好幾雙。

2008年,打更隊員方國富巡村路過一戶人家時,在門口隱約聞到有煤氣的味道。敏銳的他立刻叫來村干部,一同進屋叫醒熟睡中的村民,及時關閉了煤氣閥門。

當時,煤氣泄漏的小木屋連著一排有十幾戶人家,一旦起火就會很快蔓延,甚至有可能殃及附近的四五百年以上的老民居。方國富的防火敏銳和果斷,避免了一場火災的發(fā)生。

“每天晚上11點到凌晨,這個時間段的工作很辛苦,我能夠十幾年這么堅持下來,是因為我是村子里的一分子,村子里的東西是祖先傳下來的,每棟建筑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我要好好守護家園!”這是為西遞村打更近20年的方國富的心聲,也道出了一代代西遞村打更人的共同心聲。

據(jù)66歲的胡和平回憶,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手電筒是個奢侈品,村里的照明通常用松樹油、火把,用向日葵的稈扎的火把。村民的防火意識一直比較強,胡氏家族的族長也重視防火工作。胡錫林生前打更時喜歡唱防火民謠:“天時干旱,塘埆無水,樓上樓下,鍋前灶后,鞋裙屎片,火毛煙灰,不可亂丟。”

走進西遞村一家叫徽娘文化民俗酒店的民宿,一進門,就能看到“禁止吸煙”的提示牌。酒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民宿的房子有著300多年歷史,共兩層有200多平方米。“這里不允許抽煙,消防部門也經(jīng)常過來進行檢查,每年還進行防火演練。而每天聽著打更聲入睡,睡得更踏實”。

2018年11月,西遞村義務打更隊獲評“全國119消防獎先進集體”后,西遞鎮(zhèn)政府加強政策保障和經(jīng)費投入,將打更隊員納入西遞景區(qū)工作人員一起繳納社保,并根據(jù)隊員的平時工作表現(xiàn)視情對其家庭進行表彰獎勵。

西遞村委會為打更隊員訂制了專門的服裝和打更工具,在當?shù)鼐用裰羞x拔年輕人,鼓勵他們加入到打更防火的隊伍中來。

安徽省消防救援總隊防火監(jiān)督部副部長李力說,西遞村打更防火巡邏的經(jīng)驗和做法,正在全省古村落和古建筑群全面推廣,打更文化有望得到進一步弘揚和繼承。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 何春中

標簽: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