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極端天氣報道不停見諸報端。地球這邊,河南經(jīng)歷著特大暴雨,降雨量達到617.1毫米,相當于僅僅3天,鄭州就下完了全年的雨,降雨量可灌滿243萬個標準游泳池;地球那邊,極端熱浪正席卷美國西海岸。7月9日,美國死亡谷國家公園的氣溫達到54.4攝氏度(30華氏度),西部12個州有超過70場山火持續(xù)蔓延,數(shù)百人死于高溫天氣。極端天氣頻發(fā)對人類而言無異于是一種嚴重警示。針對這一話題,特選刊兩篇評論,以饗讀者。

7月20日,我國河南省鄭州、鞏義等地遭遇罕見極端強降雨洪澇,引發(fā)普遍關注。近日,全球極端天氣的報道屢見報端。6月底,歷史罕見高溫席卷美國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等地,致數(shù)百人喪生。7月中旬,德國等國家也同樣遭受了極端降雨天氣,洪災造成上百人死亡,成為本世紀以來歐洲最大的自然災害事件。

“如果沒有氣候變化,人們不會在加拿大和美國西部地區(qū)觀察到如此高的溫度,這是氣候變化的明顯跡象。”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表示,氣候變化也是今夏席卷西歐地區(qū)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在減緩氣候變化取得成效之前,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將越來越多。

專家分析,由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使得高溫天氣發(fā)生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150倍。氣候變暖會增加降水,據(jù)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氣候?qū)W教授海利·福勒研究,氣候每變暖1攝氏度,空氣中水分就會增加7%,這為極端降雨提供了豐沛的水汽來源。大量證據(jù)表明,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如極端降雨、洪澇、高溫、干旱、火災等更為頻繁。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fā),對人類而言是非常巨大的挑戰(zhàn)。此次我國河南鄭州等地極端暴雨洪澇,也給我們帶來警醒。有網(wǎng)友留言說,在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極端自然災害或許可能喚醒人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增加,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氣溫上升,氣候變暖,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繁。人類活動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并決定著氣溫與氣候變化以及天氣。可見,綠色經(jīng)濟、綠色發(fā)展、低碳減排、低碳生活,并非只是熱炒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筆者認為,應向社會普及極端天氣災害背后的深層次氣候變化原因,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加快實現(xiàn)“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報道呼吁,樹立“零碳”導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強化綠色低碳與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形成爭做“零碳先鋒”的良好社會氛圍;研究“零碳”導向的產(chǎn)業(yè)新業(yè)態(tài);積極鼓勵“零碳”導向的技術創(chuàng)新;促進“零碳”導向的項目落地、“零碳”導向的綠色投融資以及國際合作等。氣候變化、極端天氣頻繁,低碳減排的呼聲將會越來越高。

據(jù)報道,過去10年中,全球平均每年約有2310萬人因氣候相關事件流離失所。充分重視極端天氣挑戰(zhàn)帶來的預警,是我們應有的智慧。因此,應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挑戰(zhàn),即應從長遠著手加快低碳減排綠色發(fā)展,同時也應從當下出發(fā)全方位提高社會極端天氣應急管理能力。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指出,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qū)和影響顯著區(qū)。如極端降雨,對于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來說,排水系統(tǒng)、地下線纜、通信基站、電網(wǎng)以及自來水系統(tǒng)、公共交通系統(tǒng)等都面臨著沖擊與挑戰(zhàn)。據(jù)報道,鄭州這次極端降雨幾乎是其海綿城市設計的應對降雨量的10倍。鄭州極端暴雨也將會引發(fā)反思,城市的規(guī)劃、基礎設施、應急管理等,都應考慮到可能發(fā)生的極端天氣事件。加強社會應對極端天氣的系統(tǒng)性功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zhàn)與災難性后果難以估量。最為可怕的是,氣候變化最大的風險即一旦越過某一臨界點,可能將加速變化、不可逆轉(zhuǎn),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應對極端天氣,我們應共同行動起來。

標簽: 極端天氣 頻發(fā) 人類 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