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支團隊在“黑中逐光”,研制出國內最大的面源黑體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維硯 通訊員 王紹旻 楊淑輝

“我們從來沒做過這么大的面源黑體,能完成嗎?”這是航天科工三院303所空天光學計量測試中心“黑中逐光”黨員突擊隊接到超大面積面源黑體(4.5 米×4.5米)研制任務時,冒出的第一個念頭。

“有難度不怕,我們哪次不是這樣過來的?!蓖粨絷犼犻L楊旺林給大家鼓勁說道。

是的,每一次接到新任務都像是一場“闖關”。

“黑中逐光”黨員突擊隊共有9人,其中,博士兩人,碩士7人,平均年齡30歲。“黑中逐光”是他們給自己起的名字,“黑”是指黑體, “逐光”是他們從事的學科、研究的方向,更是他們奮斗的目標。

近年來,這支年輕的高知隊伍建立了多項空天光學國防最高和區(qū)域最高計量標準和校準裝置,研制成功了國內最大面源黑體、光學模擬器等系列產品,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在我國探月工程、戰(zhàn)略預警工程、衛(wèi)星載荷等重大工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路“闖關”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笨重到輕盈,“黑中逐光”突擊隊一路披荊斬棘。

當第一個黑體在303所問世時,控制機箱、黑體輻射源都十分笨重,經過不斷改進,重量減輕,性能提高。隨著行業(yè)口碑不斷提升,業(yè)務范圍越來越廣,空天光學中心迎來重大挑戰(zhàn)——根據用戶需求研制國內首個超大面源黑體(2.3米×2.3米)項目。

面源黑體,主要用于現場紅外測溫系統的實時校準,能有效提高測量精度,提高系統的可靠性,降低檢錯率。超大面源黑體在行業(yè)內屬于亟待突破的關鍵標定設備,屬于“卡脖子”難題。突擊隊成員選擇迎難而上。

研究到了最吃緊的階段,高精度的溫控系統像攔路虎一樣橫在面前。隊員們絞盡腦汁驗證,還是達不到要求。

深夜,一陣鈴聲打破了寂靜,驚動了還在試驗室思考的曹清政。電話那頭傳來宋春暉沙啞的聲音:“試試多放傳感器,讓每個點都實時反饋,一定做好保溫、減少散熱。”

于是,曹清政重新布點、修改保溫結構,這也意味著,之前很多設計都需要更改,工作量非常大。那1個月,曹清政幾乎都是在試驗室里度過的。初步設計完成后,又經過了20次討論會、30次小組論證、前后修改了40多個版本,最終才確立方案。

推動產品系列化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訂單也紛至沓來。這支隊伍深刻認識到:黑體想要“服務于國計民生”,就要走系列化發(fā)展道路。

無論結構還是電控,大家在一起集思廣益,共同解決。每一個產品都經過嚴格測試才出廠,保證每一位用戶都能拿到優(yōu)質產品。

經歷了漫長的研制、測試、調試、試驗、改進的研發(fā)過程,目前已具備系列化黑體的批量生產能力,尺寸從4英寸至12英寸,溫度范圍從低溫至高溫,共10余個型號的系列化黑體,可滿足不同行業(yè)、不同領域的紅外測試需求。

直面新挑戰(zhàn)

超大面源黑體研制任務,這是國內外都未曾攻克的難題。

項目技術負責人宋春暉和大家一起反復討論技術難點,最終僅用一周時間就拿出了超大輻射面源黑體的結構設計圖、電氣設計方案和裝配實施方案。這背后,是所有隊員們的辛苦付出。

因為所內場地所限,所里協調了兄弟單位的場地用于大尺寸裝配。在裝配現場,寒冷的環(huán)境讓操作人員的手凍得通紅,但焊線時他們的手一點都不能抖;廠房里沒有廁所,隊員們盡量少喝水;地點偏僻沒有食堂,泡面、榨菜就成了大家工作餐的標配。

面對研制技術難度大和周期短的雙重壓力,團隊日夜兼程連軸轉,看著隊員們氣色有些不太好,宋春暉對大家說:“我再梳理一下,你們先回吧,明天在繼續(xù)干?!?/P>

許久,等宋春暉再抬頭,發(fā)現大家都沒有動地方,還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xù)奮斗。(張怡娟 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