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lián)網科普視頻成為大中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新來源。“嗶哩嗶哩”網站(通稱B站)的“百大視頻博主”中,知識普及類視頻博主比例顯著上升,包括超過2000萬粉絲的刑法科普博主、接近700萬粉絲的動植物科普博主、在短期內就激增接近400萬粉絲的國際政治話題博主等。

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此類線上“充電”,讓不少老師在不經意間感受到“壓力”——學生視頻看多了,會不會不樂意聽課?對于家長來說,孩子熱衷于看視頻,如何了解這些視頻給他們帶來什么影響?

看似能“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有趣視頻,傳遞了知識但未必是教育

在B站上,不少10多分鐘到20分鐘的科普視頻往往被認為“干貨”最多、內容最豐富,這些視頻博主(UP主)中既有熱心的業(yè)余愛好者,也有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與學者。

趣味性是這些科普視頻最直觀的特征,它們往往結合當下時事熱點、熱門話題,或者流行的互聯(lián)網文化符號普及專業(yè)知識。比如,當冬奧會如火如荼時,運動相關的人體工學原理、人工造雪原理等就成科普熱點;當發(fā)生自然災害時,地質變動、行星運動等又成科普熱點。而這些科普內容往往也能成同齡人之間分享交流的談資,對青少年有很強的吸引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初高中教師甚至大學教授參與網絡科普,一些數理化基礎學科知識與生活常識有了結合,文學和歷史專業(yè)出身的博主,則讓重點課文和復雜的歷史故事深度結合。這些知識的傳播方式都備受歡迎,甚至有青少年認為,很多科普視頻的內容能與課堂知識結合,成為學習的“剛需”。

當科普視頻越來越受關注時,越來越多的學校老師,尤其是大學老師也受到了巨大挑戰(zhàn)。

但是,這些看似能讓人“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視頻傳遞的是知識,卻未必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學生所有的答案,而是讓“問題”成為引出知識體系的楔子。教師還需要讓學生看到問題的方方面面,全方位思考,同時還要不斷地補充與這個問題相關的理論、文獻,還有類似的案例比較。

而且,生動性與趣味性雖然是科普視頻的先天優(yōu)勢,但“過度”關注這些特點的科普,往往會使知識“失真”,甚至對青少年來說形成一些刻板印象或產生情緒化觀點,這反而會影響青少年思維的活躍性。

多方合力,讓“流量密碼”成教學良性補充

公開數據顯示,大眾通過視頻平臺進行知識獲取已是常態(tài)。截至2021年12月,某視頻平臺的知識視頻累計播放量超6.6萬億、點贊量超1462億、評論量超100億、分享量超83億。但其背后,同樣存在著優(yōu)秀創(chuàng)作者數量有限,相關內容池水準有待提升等短板。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曾建議,鼓勵各領域專家、學者在短視頻平臺開展科普,舉辦新媒體知識傳播技能培訓,切實提升優(yōu)質知識傳播者在網的絕對數量。

那么當下,教師和家長可以做些什么呢?

對于視頻尤其是短視頻在學生中的流行,老師要努力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很多科普視頻涉及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的內容,其中有很多能與中小學課綱內容結合的形象知識,老師們不妨自己看一看,和同學聊一聊,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并幫他們辨別其中的錯誤。

同時,教師本身還需要深耕專業(yè),站穩(wěn)自身優(yōu)勢,這樣才能發(fā)現網絡科普視頻中可能出現的知識失真和觀點情緒化、片面化的問題,并能夠給學生提供可信服的解釋。此外,很多科普視頻本身也值得教師一看。既可能從中有所收獲,還可以從科普視頻的娛樂取向中,把握當代青少年學生的網絡文化興趣,有利于增強課堂上的師生互動。

對于青少年家長而言,要切實承擔把關人的角色。對同一主題視頻,家長和孩子會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借此增強親子互動。當然,如果家長能夠注意到視頻內容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夠在交流過程中,用合適的引導方式,與孩子分享更多元的信息與觀點,引導他們進一步打開思路,這樣,不僅有利于抵消不良影響,同時對于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情感,也會大有裨益。

標簽: 互聯(lián)網科普視頻 科普博主 科普視頻 網絡科普 學校老師